課程的一開始,玉俊教授首先介紹了今天用於標定胞器的工具───綠色螢光蛋白(GFP),它的外部結構是由β平板環繞而成。若觀察其俯視圖可發現內部為藉突變發出螢光的主角───胺基酸。透過螢光顯微鏡打出特定波長的光刺激sample後再接收比原波長能量低的發散光,即可看見標定胞器之影像。
收發光線能量的等式如下:
激發光(波長小、能量高)→發散光(波長大、能量低)+熱
然後激發光的波長越長,發散光的波長就會隨之變大喔~~
之後教授還分批將同學帶進自己的專屬研究室,讓我們可以在電腦螢幕上看到各種胞器的移動模式,並且還額外解釋了高基氏體大都位在細胞和同一側的原因......
Q&A
Q:粒線體型態?
A:在顯微鏡下有著與細菌非常相似的形態。
Q:高基氏體是否大都位在細胞核的一側?
A:這要從細胞分裂時說起,microtubule(微管)在細胞分裂時,會不斷自中心體長出,因此中心體又稱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微管生成中心,MTOC),但同樣由中心體發散出的紡綞絲並不等於微管,⚠⚠再次強調⚠⚠紡綞絲≠微管,因為紡綞絲是由微管組合而來的(微管作為細胞骨架當然撐起了組成細胞許多構造的重責大任,如:中心體、鞭毛及纖毛等等)。
Q:內質網是否跟細胞核膜連在一起?
A:是的,不錯,藉由標定內質網即可發現其周圍出現一黑色圈圈,而此一黑色圈圈便是細胞核。
內質網作為細胞核與細胞質、細胞膜的溝通途徑 ,內質網得與核膜相連,外端更接了細胞膜內側(也就是內膜系統)。此外,內質網空腔與核周腔形成一通道,以便輸送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