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一、微生物的培養與分析
將微生物接種至固體培養基的方法
分區畫線法
step1:利用接種環經過酒精燈高溫消菌後沾取少量大腸桿菌,在固態培養基上一筆平行線劃開(呈閃電狀)。
step2:再次高溫消菌後同第一步畫上的痕跡,由角落沾取第一步劃上的大腸桿菌並重複第一步動作。
step3:重複第二步動作。
稀釋塗抹法
step1:取用三角玻棒沾取適量酒精後高溫消菌。
step2:利用pipetman取稀釋的混合菌液滴於固態培養基中央。
step3:使用消毒後的三角玻棒將菌液於培養基上塗抹均勻。
將微生物接種於液態培養基的方法
菌落懸浮法
將接種環高溫消菌後沾取適量大腸桿菌。將沾上大腸桿菌的接種環放入液態培養基中輕輕晃動。
心得:每做完一次,都要進行仔細的消毒,雖然步驟繁瑣,但也是在考驗我們的耐心和專注力。
實驗二、細生長的控制
(一)紫外光照射實驗菌
目的:比較曝曬日照(紫外線)長度對大腸桿菌生長之影響。
做法:利用稀釋塗抹法得到三組含大腸桿菌的相同培養基。
第一組曝曬0分鐘,觀察到的菌有477顆
第二組曝曬5分鐘,觀察到的菌有197顆
第三組曝曬20分鐘,觀察到的菌有10顆
根據我們實驗結果顯示,大腸桿菌不適合在陽光下生長。曝曬時長越久,菌數越少。
(二)化學物質感受性實驗
目的:比較不同的化學物質對大腸桿菌生長之影響。
step1:利用稀釋塗抹法得到含大腸桿菌的培養基。
step2:用鑷子夾取1片Ampicillin圓行濾紙貼於培養基上。
step3:鑷子過濾後在夾取4片無菌圓形濾紙貼於培養基上。P.S貼濾紙時要保持適當距離以免影響實驗結果。
step4:在濾紙上滴上不同待測物。
step5:觀察不同待測物對菌種抑制圈之大小影響。
(未標示之濾紙為Amp,是一種青黴素)
實驗三、微生物的染色方法
使用菌種:大腸桿菌(E.coli)、枯草桿菌(B.S)、LP33
熱固定法:在乾淨的玻片中央滴無菌水,再將菌類置入,最後用酒精燈將水烤乾。注意:在烤乾時玻片要來回移動以防玻片受熱不均而破裂。
簡單染色
step1:用熱固定法把E.coli固定於玻片上。
step2:將Crystal violent染劑2滴於玻片上。
step3:用蒸餾水將染劑清洗乾淨。P.S沖洗時不要直接沖洗含菌的位置。
(Ecoli)
負染色
step1:取一小滴Nigrosin染劑於載玻片邊緣。
step2:用tip勾取E.coli放在染劑中混合。
step3:使用另一載玻片邊緣將混合易推平使之由濃變淡。
(E.coli)
革蘭氏染色
step1:將以附有菌種的玻片至於架子上。
step2:以Crystal violent染劑滴於菌體上10秒鐘並用蒸餾水清洗乾淨。
step3:重複step2步驟將碘液滴於菌體上。
step4:重複step2步驟將酒精滴於菌體上。P.S滴酒精時不可直接滴於菌體上。
step5:重複step2步驟將Safranin滴於菌體上。
(E.colI)
(B.S.)
(LP33)
(混和菌E.coli+B.S.)
(混和菌E.coli+LP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