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專題(三)

微生物的染色方法

實驗目的

微生物因為體積微小呈半透明狀,懸浮於水上時幾乎無色,非常不容易觀察其形體形狀。通常菌體多為無色,因此以水懸浮液鏡檢時,不易與水區別出來;當染色後,較易與周圍環境分別而利於檢視。某些染色法可用來鑑別細胞內部構造;另外,使用油鏡可提高放大倍率亦有助於檢視。

實驗材料與設備

(1)菌種:E. coli 、S.A.

(2)設備:載玻片、光學顯微鏡、接種環、酒精燈、鑷子

(3)試劑和培養基:無菌蒸餾水、95 percent酒精、鏡油、2 percent Grams crystal violet 、Grams Iodine 、 0.5 percent Safranin

簡單染色 Simple staining

利用熱固定法固定E. coli於玻片,滴2-3滴crystal violet並靜置一分鐘

負染色 Negative staining

取一滴Nigrosin於玻片邊緣,使用tip勾一點E. coli和染劑混合。使用另一乾淨玻片將混合液推平,後用蓋玻片覆蓋並用顯微鏡觀察

我很醜,都是因為我的隊友~~

革蘭氏染色 Gram's staining

第一步初染劑(Primary Stain):使用結晶紫染色,染色部位主要為染細胞壁上的肽聚醣。

第二步媒染劑(Mordant):加入稱革蘭氏碘液(Gram's Iodine)後會形成不溶性的結晶紫-碘(CV-I)複合體。細菌呈紫黑色。第二步是關鍵,它的目的是分辨細菌的革蘭氏染色特性。若為革蘭氏陽性菌,此複合體係結合於細胞壁之鎂、核糖核酸(Magnesium Ribonucletic Acid),形成鎂-核糖核酸-結晶紫-碘(Mg-RNA-CV-I)複合體,不易脫去。

第三步脫色劑(Decoloring Agent):使用酒精(95%)脫色,試劑具脂溶劑(Lipid Solvent)和蛋白脫水劑(Protein Dehydrating Agent)之雙重功能。此步驟對革蘭氏陽性細菌無效,因為細胞壁上厚厚的細胞壁(成分為肽聚醣)阻隔了結晶紫-碘複合體的外滲,只能留在細菌體內。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層薄,會被脫色而成為無色。

第四步複染劑(Counterstain):為了對比,在此之後會加入Safranin進行複染,革蘭氏陰性菌成紅色,而革蘭氏陽性菌仍保有原來的紫色。

E. coli染色結果

S.A.染色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