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出現在西元1920年。
捷克科幻作家卡雷爾.恰配克以捷克語所編寫的科幻舞台劇「Rossum‘s Universal Robots」。
能模擬人的行為或思想與類比其他生物的機械,能自動執行指定任務的設備,皆可稱為「Robot」。
Robot並不一定為人形。
無論形狀,只要滿足上述定義,皆可被稱為「機器人」。
科幻小說家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在他的機器人相關作品和其他機器人相關小說中為機器人設定的行為準則:
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A robot may not injure a human being or, through inaction, allow a human being to come to harm.
第二定律:除非違背第一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A robot must obey the orders given it by human beings except where such orders would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Law.
第三定律:在不違背第一定律及第二定律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A robot must protect its own existence as long as such protection does not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or Second Laws.
控制器-機器人的大腦,稱為CPU,用來判斷及控制機器人的動作。
例如:Arduino UNO。
感測器-機器人的感官系統,將機器人外面的資訊轉換成訊號的設備。
例如:超音波感測器、紅外線接收器、光感測器、溫溼度感測器……等。
驅動器-機器人的動力系統,讓機器人能夠產生運動的設備。
例如:馬達、機械零件(齒輪、齒條、皮帶、皮帶輪、鍊條、鍊輪、……等)、電子零件(電容、電阻、電晶體、繼電器、積體電路、發光二極體、……等)等。
機械手臂
空拍機
臺北捷運文湖線
達文西機械手臂
掃地機器人
無人飛機
芬蘭無人公車
送餐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