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頓瓶最早是由荷蘭科學家Pieter van Musschenbroek 和德國科學家Ewald Georg von Kleist幾乎(1745年)是同時發明,後世用荷蘭這位科學家的發明地:萊頓,來命名萊頓瓶。
本實驗中的瓶內並未用內層金屬,而純粹只用塑膠瓶中央鐵釘與外層鋁箔來構成一個可以儲存電荷的電容器。
在充電時直接碰觸鐵釘,此時鐵釘帶正電,瓶外鋁箔上的自由電子會被鐵釘上正電荷吸引聚集在鋁箔的內側,所以鋁箔靠近鐵釘內層會累積負電荷,鋁箔的外層會聚集正電荷,接著再用手碰觸鋁箔外層,將外層的正電荷移走後,再鬆開手並將靜電棒移走。此時,鋁箔內部的負電荷,會重新分布在整個鋁箔表面,與鐵釘上正電荷,形成電容,將電荷儲存在瓶子內。用水與食鹽水,是利用介質的特性來增加電荷的容量。萊頓瓶結構如圖 <看更完整的說明>
(摘自: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34247811_Recent_trends_in_non-faradaic_supercapacitor_electrode_materials/fig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