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里的孩子出现抑郁倾向或者被诊断为抑郁症,对于很多家长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一方面,他们很难接受自己的孩子会被心理问题所困扰;
另一方面,由于对抑郁症的不了解以及长久以来的病耻感,会造成他们内心的恐慌,以至于希望安慰孩子却帮了倒忙。
儿童和青少年期是一个特殊阶段,他们比以往更加敏感,在乎外界对自己的看法,想要独立却又能力不足,会产生很多情绪困扰,需要大人的支持和理解。
如果你的孩子刚巧正在和抑郁作斗争,那么以下这6句话不要对他们说,因为可能造成反作用。
“考第一也不要骄傲,骄傲使人退步。”
“不就是考了90分吗?怎么不自己看看那10分扣在哪里了,就在这里瞎乐!”
“你这次怎么考这么差,我去开家长会都替你丢人!”
“我怎么不骂别人,就骂你,因为你是我的儿子/女儿啊,我说这些都是为了你好。”
以上的这些话语,是不是听起来有些许熟悉,似乎曾经在自己的生活中一遍遍的出现过?
每当小时候的自己获得一些在孩子的世界里看起来很值得骄傲的成就时,大人的话语如同一盆冷水浇到我们头上,让我们保持谦虚,看到自己的缺点才能一直进步。
时间长了,当我们自己也长成大人后,这些话语慢慢变成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每当我们获得一些美好的事情或者经历时,总会有一个声音在角落默默的说:“这么好的机会真的会落到我头上吗?”,“ta这么优秀,怎么会喜欢我啊...”。
这些声音也强调着自己的不配得感。那么,究竟不配得感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如果医院开设“坏习惯”门诊部,那拖延症一定是最炙手可热的毛病。谁没有点拖延的理由呢?
所有人都在责怪拖延症,也陷入深深的自责,甚至破罐子破摔,但如果你肯和我一起静下心来阅读这篇文章,会发现拖延症也是个“有血有肉”的小恶魔,它也是可以战胜的。
本期我们就来谈一谈“拖延症”这个话题,看看你找的那些借口是愚人还是愚己吧
深夜里,deadline(最后期限)马上要到了,电脑屏幕前的你却沉浸在一部小说的世界中,越看越入迷,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正如一条感同身受的朋友圈所说的:“每次考前几天都格外觉得:饭好好吃~剧好好看~歌好好听~床好舒服~小说好有意思~游戏好好肝~连发呆都是那么有趣!!”
为什么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反而想看小说呢?以及为什么这种时候看小说最香呢?
你听过人们谈论设定界限的重要性。希望你已经为自己设定了一些界限。
但是,你如何知道是否需要更多的界限呢?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身体疾病的种类不断增加,病种繁杂,治疗复杂。不但我们的身体有时会生病,其实,我们的心理有时也是会生病的。
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经历了许多事情,阅历越来越丰富,可是人生却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精彩。
相反,内心的能量却越来越不足,还经常怀疑自己、不接受自己,生活过得并不如意,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改变幅度过大而难以坚持下来。例如形成阅读的习惯,写作的习惯等,往往需要消耗较大的心力。
但如果我们能够想办法降低改变的幅度,例如从周围的环境入手,改变就更容易坚持下来。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你面临一个困难和挑战时,你总会下意识地退一步:
我能把它做好吗?如果出了问题怎么办?
当你在过程中犯了错时,你会感到深深的懊恼跟自责:
早知道就不应该掺和的,又把事情搞砸了。
而最终,当你把事情完成了,除了高兴之外,你感到的其实更多是一种惶恐:
这件事情我好像没做什么,完全是靠运气才成功的,这种成功真的属于我吗?
……
这种情况,就是缺乏自信的表现。长期停留在这种状态里,很容易导向一个负面循环:这种心态,会导致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特别容易想太多,从而加重心理负担,使得事情更容易出偏差;而当事情真的遭遇挫折,又特别容易沮丧、气馁,从而强化这种「我果然什么都不行」的心理活动……
如果你也有过这种困扰,那么今天,我想跟你分享一套简单的办法,帮你迅速而有效地建立自信。
拍照、在社群媒體分享照片、視訊時,一定要開美肌、濾鏡、或先修圖過嗎?不只是大人,這樣的孩子也愈來愈多了,他們脫掉口罩後,要怎麼面對與接納真實的自己,以及對別人看到自己真面目的反應呢?讓人瞬間變美的科技背後,還隱含了更多心理健康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