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是以對方為中心
「在與人溝通的場合,你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障礙或挫折?」
許多被問這個問題的人,最多的回答是:「他們不聽、他們不回應,或是他們不了解。」他們的基本想法,是將溝通不良歸咎於是對方的問題與對方的責任。這讓我想到一則古老的故事。
有一個秀才去買材,他對賣材的人說:「荷薪者過來!」
賣材的人聽不懂「荷薪者」(擔材的人)三個字,但是聽得懂「過來」兩個字,於是把材擔到秀才前面。
秀才問他:「其價如何?」
賣材的人聽不太懂這句話,但是聽得懂「價」這個字,於是就告訴秀才價錢。
秀才接著說:「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意思是你的木材外表是乾的,裡頭卻是濕的。燃燒的時候,會濃煙多而火焰小,請減些價錢吧。)賣材的人因為聽不懂秀才的話,於是擔著材就走了。
在這個時代,由平常的生活與工作中看起來,是已經難得有人再用文言文來與人溝通了。但是,「文言文」卻轉換為許多的方式存在著,讓溝通的問題繼續成為工作職場與人際互動中的問題。
最明顯的是,當專業的圈內人與圈外人溝通時,不自覺的會挾帶著專業術語,讓非專業的圈外人就如同那賣材的人一般,霧煞煞(聽不懂)。如果,圈內人還帶著專業的驕傲時,更容易出現這個現象。這也是專業人士寫的機器、設備說明書,常會讓一般使用者看不懂的原因。
另外,有的時候剛加入公司或團隊的新人,與老人交談的時候,如果夾雜著太多團隊文化中的慣用語,也是這個故事情況的翻版。更多的時候,在跨國與跨文化的工作者之間,這個問題就更嚴重,因有的時候會遇到相同的字眼,卻蘊含著不同的意思,如果沒有適時的翻譯或進一步的探詢解釋,可能就會釀成不經意的誤解或衝突。
追溯這些現象與問題的根源,其實只是失落了一個簡單的源頭:「以對方為中心」。
人際溝通的目的,就是要與對方建立「有意義的關係」。而在溝通訊息中所蘊含意義的解讀,是由溝通的對方所詮釋的。因此,如不以對方可以了解的方式與內涵來呈現要溝通的想法,只以自己熟悉的思維方式來傳遞溝通訊息,而失落了以對方為中心的態度,上述的現象與問題就會如影隨形的出現,這也是溝通問題的根源。
換句話說,如有溝通不良的問題,要尋找的因素與責任都不在對方的身上,而是要回頭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最重要與第一個要檢查的關鍵,就是問問自己:「是否『以對方為中心』來溝通與傳達訊息了?如何進入對方的立場及想法,來與他溝通?」
溝通,是以對方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