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專題
授課教授:藍忠昱
授課教授:藍忠昱
本次主角是細菌們!
3.細菌結構:
細胞壁(分革蘭氏陽性和陰性)
細胞膜(有些可能還有外膜和莢膜,莢膜可抵抗吞噬細胞攻擊和協助黏附在細胞表面)
細胞質(有質體和核醣體)
擬核區(沒有核膜)
鞭毛:鞭毛逆時鐘轉是前進,順時鐘轉是滾動
纖毛:協助黏附和細菌交配
圖片取自:https://biologydictionary.net/eubacteria/
4.細菌細胞壁:
由肽聚醣(peptidoglycan)多聚體組成,而肽聚醣單元由兩種糖衍生物:N-乙醯葡糖胺(NAG)和N-乙醯胞壁酸(NAM)交替相連形成,而每個NAM接上一條Pentapeptide,與相鄰多醣鏈的NAM相連,使平行醣鏈交聯,構成細胞壁。
圖片取自:https://reurl.cc/pm1l2Z
5.革蘭氏染色法:
初染:結晶紫為鹼性,使細菌染成紫藍色
媒染:僅存於G+細菌的核糖核酸鎂鹽-蛋白質-醣類複合物,與結晶紫和碘液形成無法被酒精和水溶解的CV-I複合物。
脫色:G+細菌細胞壁有較厚肽聚醣,脂質含量較少,脫色時會脫水而使CV-I複合物無法溶出,保持紫色。G-細菌細胞壁則富含LPS,肽聚醣層較薄,脫色時脂質被乙醇溶解形成大孔,使CV-I複合物容易釋出。
複染:G-菌體因被脫色,故可被番紅染成紅色。
圖片取自:https://microbiologynotes.org/gram-staining/
6.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胞壁差別:
陽性肽聚醣(60-80%)含量較陰性(10-20%)高
陽性菌含Teichoic acid和Lipoteichoic acid ,可鞏固細胞壁,前者成分為甘油和核糖醇,後者為甘油磷酸
陰性菌有外膜和周質空間,外膜有porin,小分子可通過,但抗生素不行
LPS(脂多醣)位於革蘭氏陰性菌外膜,是內毒素,可促進免疫反應,此外 lipoprotein(脂蛋白)也是外膜成分
圖片取自:https://reurl.cc/0Dp7WY
7.脂多醣結構:
lipid A:葡萄糖胺組成的雙醣,是 LPS 基本成分,以二價離子與外膜結合,是內毒素毒性的主因
core polysaccharide:分支狀多醣,是LPS 基本成分
O-antigen:長條狀多醣,位於細菌最外側,是免疫系統便是的抗原,能刺激引發免疫反應。其中O抗原越短越易被免疫系統攻擊
圖片取自:https://reurl.cc/0Dp7WY
健康人身上的正常Microbiota
1.皮膚:G+菌,包括葡萄球菌和桿菌
2.呼吸道:葡萄球菌、鏈球菌、類白喉桿菌
3.胃:乳桿菌
4.小腸:鏈球菌、乳桿菌
5.大腸:兼氧性好氧菌(如大腸桿菌和糞鏈球菌)和厭氧菌(如梭狀芽孢桿菌)
6.生殖泌尿道:男性為厭氧G-菌,女性則還有乳桿菌、酵母菌、鏈球菌、大腸桿菌等
實驗步驟:
紫外光照射實驗:
準備大腸桿菌的稀釋菌液,並取兩個LB plate
取出菌液0.1毫升,均勻塗抹於LB plate上
將plate蓋子打開,置於太陽光下,分別作用5或20分鐘(如右圖)
對照組則不曬太陽
各菌盤倒放置於37°C培養,隔天觀察並計算菌落數
抗生素或市售消毒產品感受性實驗:
準備大腸桿菌未稀釋菌液一管,並取一個LB plate,以簽字筆標示不同化學藥劑
吸取0.1毫升菌液加入plate,以三角玻棒均勻塗抹
將鑷子過火,夾取Ampicillin圓形濾紙貼上plate,之後在過火,依序貼上四片無菌圓形濾紙
每片濾紙個別加入10 μL蒜頭萃取液、 95% 酒精、10% 漂白水、無菌水(對照組)
注意每用一次鑷子後都要過火,且各紙錠保持一定距離
各菌盤正放,置於37°C培養,隔天觀察並測量抑菌圈直徑大小並記錄
實驗結果:
1.紫外光照射
對照組(未曬太陽),菌落數120
曬太陽五分鐘,菌落數30
曬太陽二十分鐘,菌落數0
2.抗生素或市售消毒產品感受性實驗
抑菌圈的測量:
(1)抑菌圈直徑大於12mm,代表無抗生素活性。
(2)抑菌圈直徑介於12-16mm,代表有中度抗生素活性。
(3)抑菌圈直徑大於16mm,代表有高度抗生素活性。
Ampicillin(10 mg/mL):32 mm
蒜頭萃取液:22 mm
95% 酒精:0 mm
10% 漂白水:0 mm
無菌水:0 mm
從結果可以應證我們如果只用95%酒精和10%漂白水對抗細菌是不足的,應該使用75%酒精,而10%漂白水可能因為量不夠而無法有效抑制細菌生長
簡單染色:
原理:因細菌核酸與細胞壁部分帶負電,易與帶正電結晶紫染料結合。
步驟:
先在乾淨玻片中央置入5 μL無菌水,以Tip輕沾培養基上E.coli菌落(不用太多),與水混勻後,畫圓圈方式將菌液塗抹成一薄層,最後以簽字筆註明菌名。
熱固定:以鑷子夾住玻片一端,快速通過火焰3-4次。
在染槽中將結晶紫2-3滴在玻片上,靜置1分鐘。
以蒸餾水洗滌瓶沖掉過剩染液,注意玻片應與水流平行,避免直接沖菌造成流失。
以吸水紙吸乾玻片,蓋上蓋玻片後用顯微鏡觀察和拍照。
以100倍油鏡觀察。
負染:
原理:因酸性染劑帶負電而無法染帶負電之菌體,所以染色時在細胞周圍形成沈澱,將菌體和背景區分。此法優點是不用熱固定,細胞不會變形,可看到正常大小和型態,而且可以觀察不易染色之細菌,例如螺旋菌。
步驟:
取一滴苯胺黑(nigrosin)染劑,滴於載玻片一端。
以tip取培養基上E.coli菌體,置於染劑中混勻。
用另一乾淨玻片,一端置於苯胺黑色液之前,呈30度角,向另一端推去,使其成一薄膜,樣品由濃漸淡,而玻片要置於空氣中乾燥。
蓋玻片覆蓋在顏色較淡處,並以顯微鏡觀察並拍照。
革蘭氏染色:
原理:前面已經介紹,在此不贅述
步驟:
將大腸桿菌及枯草桿菌固定於載玻片上。
玻片放在染缸中的架子上,先以2%結晶紫染色,靜置10秒鐘。以蒸餾水輕洗。
加入革蘭氏碘液媒染劑(Mordant),靜置10秒鐘。以蒸餾水輕洗。
以95%酒精脫色,切忌脫色過度,逐滴滴下,至發現結晶紫未釋出後即可。以蒸餾水輕洗。
以番紅複染10秒。以蒸餾水輕洗。
以吸水紙吸乾玻片,蓋上蓋玻片後用顯微鏡觀察和拍照。
低倍鏡找到菌體後再逐漸加大倍率,最後用油鏡觀察。
同場加映其他染色法:
莢膜染色:莢膜是細菌分泌的膠狀物,附於細胞壁外,但非所有細菌都有。莢膜可避免被吞噬,故含厚莢膜之細菌通常會致病。菌液不宜加熱,因細胞收縮於菌體周圍所形成之清晰環,易誤認為莢膜。
1.初染劑:結晶紫,將菌體與莢膜均染成藍紫色。
2.脫色與複染劑:硫酸銅,因莢膜經初染後結晶紫僅附著,可被水洗掉,故以硫酸銅除去過剩初染液與莢膜顏色。且其同時為複染劑,將莢膜染成淡藍色,而菌體為深紫色。
內孢子染色:厭氧之梭狀芽胞桿菌屬與好氧之桿菌屬,有兩種狀態:代謝旺盛之生長型細胞和代謝停止之內孢子。當環境不利生長型細胞時,產生內孢子,外有緻密殼保護。由於殼的複雜構造及化學組成,所以對不利環境有抵抗力。遇有利環境條件時,內孢子可萌芽恢復為生長型細胞。此外要注意內孢子形成與萌芽並非生殖。
1.初染劑:孔雀石綠,因內孢子殼不易吸收初染劑,故需加熱促進滲透。此時生長型細胞與內孢子均呈綠色。
2.脫色劑:蒸餾水,因內孢子染色後不被蒸餾水脫色,可除去過剩初染劑。而生長型細胞經水脫色後呈無色。
3.複染劑:番紅,經脫色之生長型細胞,可吸收複染劑而變成紅色,芽胞則保留初染之綠色。
抗酸性染色: 分支桿菌屬(Mycobacterium)之細菌需抗酸性染色才能觀察。此屬中常見者如結核桿菌與痲瘋桿菌為人類之致病菌,其細胞壁含厚層臘質,染料不易滲透。但只要滲透,就很難被酸性酒精脫色,因此稱為抗酸菌。
1.初染劑:石炭酸複紅,使染料溶於細胞壁之脂質並滲透而變紅,加熱有助於滲透作用。齊耳-倪耳生二氏法之改良法不需加熱,只要加入潮濕劑降低細胞壁與染色液間的表面張力,就可將菌染成紅色。
2.脫色劑:酸性酒精(3%HCl+95%乙醇)。因初染劑較脫色劑更易溶於臘質,故抗酸性菌不被脫色,保留初染劑而成紅色,非抗酸性菌因缺乏臘質,脫色時呈無色。
3.複染劑:甲烯藍,染脫色細胞,因只有非抗酸性菌脫色,故可吸收複染劑而成藍色,抗酸性菌則保留初染之紅色。
資料來源:東吳大學微生物學系網站
討論:
1.細胞壁構造如何影響革蘭氏染色結果?
答:G+細菌細胞壁有較厚肽聚醣,脂質含量較少,脫色時會脫水而使CV-I複合物無法溶出,保持紫色。G-細菌細胞壁則富含LPS,肽聚醣層較薄,脫色時脂質被乙醇溶解形成大孔,使CV-I複合物容易釋出,使菌體之後可被番紅染成紅色。
2.革蘭氏染色最重要步驟為何?有沒有其他注意事項?
答:脫色是最重要步驟。脫色過度會使初染流失,使革蘭氏陽性菌成革蘭氏陰性菌。但脫色不足會無法完全除去CV-I複合物,使革蘭氏陰性菌成革蘭氏陽性菌。而菌體宜使用未超過24小時之新鮮培養,因菌齡老化使革蘭氏陽性菌無法保留初染,而顯示出錯誤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