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課程學習成果?
每學期結束時,學生可以從自己修習的所有課程中,選擇其中三項學習成果,上傳至學習歷程檔案資料庫中。除了傳統基礎學科課程外,同學還可以選擇校訂必修、多元選修課程跟自然及社會領域探究與實作的課程與活動成果,呈現自己最有興趣與最努力的科目成果。
課程學習成果的作品格式沒有限制、而這些上傳的課程學習成果在每學期結束前,都需要經過教師認證。除了具體成果以外,同學還可以把自己的心得與歷程記錄其中,而且若能從失敗的經驗中得到收穫,讓自己更加確定自己的興趣與動機,藉由適當的說明與呈現,都能是一份好的課程學習成果。
六大指引與理想作品架構
根據教育部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作伙學的建議,課程學習成果的呈現形式,以及大學端的審查原則,有六個主要的指引:
展現素養能力
作品須有摘要
交代作品的脈絡
突顯個人的獨特性
作品需要有真實性
作品要有重點,經過整理過後再上傳
同時,教育部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作伙學中也指出一份好的課程學習成果作品,應具有的架構須包含五個要素,包含標題與姓名、摘要、作品說明、正文、心得反思:
標題與姓名:首先,作品開頭一定要放上標題,才能讓人快速掌握作品的主題跟類型,同時也需要放上製作者的姓名,以及標示作品是產自於哪一堂課。
摘要:第二個部分是「摘要」,在開頭放上摘要,可以讓教授快速地認識這份作品,簡要地交代你在這份作品中最想要呈現的重點與亮點。
作品說明:緊接著是作品說明,目的是要向讀者說明作品的脈絡,包含動機、作品與課程的關聯性等,通常會放在摘要之後,正文之前,也能適度融合在摘要之中說明。無論是哪一種,重點是要讓審查端認識作品的背景脈絡。這是一個同學們經常忽略,但卻十分關鍵的部分。
正文:進入作品正文,也是整份作品的重點,包含作品製作的「過程」與「成果」,教授會想從中看見學習成長與素養能力的證據,因此過程與成果兩者並重,而且缺一不可。
心得反思:最後,是心得反思。根據審議的討論紀錄,參與者對於心得反思的編排方式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也沒有誰的觀點就一定正確,因此我們幫大家整理了不同的編排方式,以及審查教授期待看到的內容,大家可以按照自身作品的形式與內容,來決定要如何安排心得反思的編排方式。
本校的課程學習成果作品說明與空白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