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數位教材競賽總評:不斷精進與成長的馨園教師群像
在本次數位教材競賽中,真摯感謝所有參與教師的投入與分享,不僅促成校內豐富的教學交流,也展現三民家商教師在數位教學的深耕成果。本學期的參賽作品,無論在課程設計、教學歷程的展現,或是數位工具與平台的應用上,皆呈現出多元創新與教學熱忱。其中,部分作品更結合生成式AI、VR、互動平台等工具,發展出兼具學科特色與自學支持的教學內容,讓評審在討論過程中多次反覆思索與辯證,除思考「教材」在課程中的核心角色,也看見課程設計、學科屬性多元的樣貌。。
本次評審原則仍以數位教材的三大面向——內容、形式、應用方式為基礎,聚焦於教材本身是否具備「教材完整性」、「教學適切性」與「學習有效性」。數位教材不僅是媒體形式的轉換,更是支持學生學習歷程的引導資源,包括靜態教材、動態影音、互動模組、自主學習平台等不同載體,皆可依課程需求靈活應用。
未來期待教師們持續深化數位教材的教學應用與回饋機制,讓教材不僅止於呈現,更能成為激發學生學習動力與提升學習歷程品質的重要媒介。此次競賽只是眾多努力的縮影,我們由衷感謝每一位願意嘗試與創新的老師,讓本校在數位的路上走得更深更遠。
113-1數位教材競賽總評:探索數位教材與學科教學的本質
真摯感謝老師們的參與,促成分享與交流的許多可能性。
在本學期的數位教材競賽,我們看見三民家商教師們在數位教學的深耕與用心。在評審課程中,發現許多精彩的課程設計、教學方式的新嘗試、多元的數位工具運用展現,同時也出現教學歷程或教材的平台化。大家的精進和增能,也對評審群帶來相當大的考驗,反覆思索、甚至爭辯,釐清競賽的定位為何,我們最終仍以原立競賽精神的指標,同時在課程設計、課程嘗試和教學歷程展現中,思索何謂「數位教材」,確立參賽作品繳交以「數位教材」為核心的評閱。
數位教材的定義可以從多個層面來看,主要涵蓋 「內容」、「形式」與「應用方式」 三個要素:
1. 內容層面
以數位形式呈現的教材,涵蓋文字、圖片、影音、動畫、互動模組等多媒體元素。
可用於學科知識傳遞、技能訓練、概念理解、評量測驗等。
可能是原創設計,也可能是對傳統教材的數位化改編。
2. 形式層面
靜態教材:如電子書(PDF、ePub)、簡報(PPT)、數位學習手冊等。
動態教材:如教學影片、動畫、模擬實驗、AR/VR 教材等。
互動教材:如電子白板應用、遊戲式學習、適性學習系統等。
線上課程:如 MOOC、SPOC、自主學習平台(Moodle、Google Classroom、學習吧等)。
生成式 AI 教材:可根據學習者需求即時產出內容,如 AI 助教或自適應學習系統。
3. 應用方式層面
同步教學:搭配線上直播、遠距課程、即時互動系統使用。
非同步學習:可供學生隨時隨地學習,如錄播課程、數位學習平台。
混成學習(Blended Learning):結合實體與數位資源,如翻轉教學。
個人化學習:利用 AI 或大數據分析學習歷程,提供適性教材。
回歸課程目標為核心的「數位教材」,教案、教學歷程等豐富的資源,作為教材完整呈現的輔佐,在既有指標中,考量「教材完整性」、「教學適切性」與「學習有效性」為評審原則:
評審團嘗試就作品個別分享回饋,也期盼群體教師在共讀的過程,發展更多交流、觀摩的良性循環。當然數位教材競賽的用意並非追求完美的表現,而是透過數位科技的方式,能針對學生常見的學習困難、提供自學與成長的機會、提供一些教學新意和觀點,每份教材都是最用心的成果,佩服老師們。評選過程若有不適切之處,還盼老師們見諒,更感謝老師們不斷自我增能、積累與學習的分享,馨園有大家真好,十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