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我師~陳加南老師

加南老師堅信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

用音樂撫慰心靈 陳加南老師榮獲師鐸獎

身為藝術教育者,音樂是手中的一根魔法棒, 我希望用愛啟發孩子真善美的人生。

我始終堅信:「唯有愛,才能帶來改變的力量」,只要心中有愛,正向肯定學生的價值,就能激發生命的改變與躍升。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珍貴的種子,需要老師的了解與呵護、傾聽與扶持,若能尊重其差異性,掌握其特質,配合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必能在愛與激勵中成長茁壯,並展現其獨特風貌。

音樂課程除了讓學生擁有音樂基礎能力,更須傳遞文化與人文素養,讓音樂與生命連結,藉由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結合多媒體創作,落實素養教學,讓音樂在潛移默化中成為生活的養分。而樂團則是更深更廣的音樂體驗與形塑,先讓孩子醞釀願景,並在訓練中提升耐力與團隊合作,從而建立良好的品德與性情。

一、全人教育的推動──深耕藍韻國樂團與音樂素養班邁入第二十年

「藍韻國樂團」是學校的重點社團,「音樂素養班」是為延續音樂學習的特色班級。19年來的全心投注,直接型塑或潛移默化,影響逾2000個孩子。

1.全心投入全人輔導──心的安置,各得其所

「藍韻」是個社團,而身處其間的孩子莫不以之為「家」。我強調學業、品格及心靈三個層面兼顧,在「堅持」與「鼓勵」上適切掌握,讓藍韻成為學生用心、老師盡心、家長放心的社團。因此,需盡力了解每個孩子的學習與個別需求,給予堅定而溫暖的擁抱。每個寒暑假舉辦藍韻營,非僅提升孩子的琴藝,且建立良好的互動與應對進退;更邀請學長姊「大手牽小手」,對學習低落的學弟妹加強輔導。19年來從10人成長到每年120人的社團,苦心擘畫、代代相傳,孩子將在藍韻所學得的能力化為一種生活態度,在社會諸多角落發光發熱。

為了守護青少年成長面臨的各種問題,經常運用個別諮商、協談,或在社團中以音樂進行情境分享,讓孩子可以毫無保留的敞開自己,與同學一起練琴,與老師談心。小恩,經常搬家、轉學。國二時轉到明道,進入藍韻。父母經常不在家,加上適應新環境與青春期的情緒侵擾,讓她滿是壓抑卻又尋不到出口,國三時情緒崩潰,每天莫名哭泣、恐慌,更沮喪的是那雙拉琴的手持續顫抖。透過長時間的陪伴、傾聽,並以音樂,去緩和、平復、重塑她對生命的信任。每顆年輕的心,在藍韻都找到了定位,這孩子畢業後擔任原鄉社工。愛,就這樣傳遞下去了!

2.天王轉型囉──音樂翻轉的魔力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我始終這麼堅信著。

103年音樂素養班有八個男生自稱「八大天王」,鎮日捉弄同學、破壞公物,甚至翹課偷竊、挑釁老師。我秉著「不信春風喚不回」的信念,一次次地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與他們周旋,不在公開場合凸顯他們的問題。私下談話是每天日常,與家長細商更是不可少。國二春之饗宴演出前,我對全班說:「班上沒有八大天王,只有四十五大天王!」這句話,對八個孩子而言,是肯定;對全班而言,是釋疑。這年的演出完美而流暢。昔日被稱為「痞子天王」的孩子,畢業卡中寫下令我動容的話:「謝謝老師在我們最幼稚的那段時間,不放棄我們,將我們導回正途,成為一個體貼的人。」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真的!

3.高闊舞臺與需要角落──溫暖人格的形塑

「用全心預備每場演出,用音樂感動每位觀眾」是我對團員的要求,嚴謹的訓練讓孩子都有登上舞台的能力。我總提醒:「演出沒有舞臺大小的差異,只有能不能感動人的差別。」在中興堂、中山堂的年度音樂會與連續四年獲選在故宮的演出,讓孩子在大型舞臺上培養自信,且學會謙卑。

我堅信音樂可以成為關懷的力量,每年都會帶孩子到護理之家、教養院演出,以涵養溫柔敦厚的人格。97年到臺中看守所演出並關懷受刑人,演出後,讓學生分享心得與體悟,從而指導孩子學會溫暖包容與惻隱之心;106年公益音樂會「有你有伊,薪傳永愛」,為身障募款;107年在霧峰教養院演出後,安排照護多重障礙的孩子,學會「從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富足」;108年到社區關懷長輩,用樂器與長輩同樂,讓孩子學習和長輩互動。

4.一日師,終身友──讓音樂成為一生的陪伴

為延續對藍韻的熱情,校友們主動於94年成立藍韻校友團。每逢連續假期,校友們會從各地返校練習,尋找共同的記憶,重溫當年的感動。藍韻人總愛說:「藍韻是我們第二個家」即便離校多年的校友,我的時相關懷,仍是這群大孩子汲取溫暖的根源,「一日師,終身友」在藍韻已是常態。校友們早將昔日學得的琴藝與情義,轉化成一生的陪伴。

二、鄉音鄉土鄉情──從班級、全校到全國積極推動臺灣音樂

我深感「身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音樂!」

但現今學生對於西方音樂家,或時下流行歌手有較多認識,卻對臺灣音樂較為陌生,因此,推動臺灣音樂的使命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期待從班級、年級、全校、擴及到全國音樂教師共同推動。二十年來已多次參與田調、研究,並參與《臺灣音樂百科辭書》撰寫,積極於各個層面推動:

1‧播下臺灣音樂的種子

針對臺灣音樂的教學,兼顧表現、鑑賞與實踐,在課程中引導學生閱讀、聆賞、分享音樂家生命史,分組製作影片與成果。學生小茵說:「做完報告後,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的在地音樂家一直默默地守護著這塊土地,很高興老師讓我讓認識貝多芬,但我更感謝可以認識臺中音樂家呂泉生。」從起初的一個班級,擴及至全校,進而成為明道中學高中音樂課程的特色。

2.藉藍韻為臺灣音樂代言

每年藍韻的公演,總以臺灣的作品為主,並邀約臺灣作曲家編曲與創作,演出結合多媒體、影片、文字意象與臺灣老照片,使觀眾更深刻的感受臺灣的意象之美。例:103年的【循路尋根】音樂會,樂曲結合詩作介紹臺灣風情。即將推出【臺灣當代作曲家】系列,期待傳遞更多臺灣音樂之美。

3.讓臺灣音樂開枝散葉

自98年擔任種子教師迄今11年間,潛心於臺灣音樂家教案的撰寫與推動,這些教材有助學生體認鄉土情懷,提升自我認同與學習典範。也期待能帶動更多音樂教師重視臺灣音樂的瑰寶,投注教學、保存與傳承的行列。

4.使臺灣音樂飄洋過海

臺灣音樂的感動除了在國內推廣,更在國際交流活動中傳揚出去。藍韻國樂團只要有機會接待海外來訪貴賓或交流時,大多演出臺灣作曲家的作品,希望能把握每個機會傳遞鄉音鄉土鄉情。每當音符在國外的會場、校園甚至公共空間悠揚時,覺得自己又做了一次成功的臺灣音樂外交,內心滿滿的激昂澎湃與成就感,更增一份使命,也更確信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三、散播關愛、點亮希望──結合音樂的國際志工

走訪世界,擔任志工,我的收穫遠比付出來得多。

學生時代多次參與原住民與偏鄉服務,對弱勢孩子有份特別的關懷。這幾年多次帶領學生參與國際志工服務,從不同的視野看世界,學習愛、付出與感恩。因此,期許自己帶團時,能讓他們感受到音樂的力量。

1.在非洲,以音符超越膚色的隔閡

103年在非洲坦尚尼亞為當地孩子建立衛生觀念,並推廣臺灣傳統技藝與音樂。非洲的孩子物資缺乏卻熱情洋溢、心思單純且具有高昂的學習熱忱。他們需要的不是殿堂音樂,而是唾手可得的日常音樂。藉著教導當地孩子們用吸管製作排笛、演奏樂曲,所有的隔閡就在簡單的樂音中消弭於無形。原來,音樂不只是教室的課程,而是凝聚情感的絲線,讓不同的生命交織出美麗光輝。

2.在泰北,熒熒燭光中尋回初心

104、106年參與泰北志工服務,除了白天的課程,更利用夜間開設歌唱、身體打擊等音樂社團,讓枯索的校園流淌著快樂動人的旋律。團員上說:「每晚的聚會,有別於其他小隊的歡鬧,加南老師給我們一段寧靜時刻。隨著播放的音樂,我們得以反思今天所經歷的一切。老師會在這時候配合故事引導,或是協助調解紛爭。好多個夜晚,我們哭了,卻在之後笑得更開心、更幸福。」每晚凝聚在一起的感動,藉由分享找到調整步調的方法,隔天再帶著初心回到服務現場。

3.在內蒙,陪孩子走一段回家的路

108年參與「蒙古西烏蘭不浪小學志工服務」,留守當地的兒童個個都有一段故事。透過打擊課程,共享樂音在湛藍天空下飄揚的喜悅,實現用音樂帶來力量的夢,孩子的臉上也多了許多真摯的笑容,對志工哥哥姊姊敞開心扉,彼此有更親密的情感和連結。每一天傍晚,陪伴孩子走回家進行家訪,是學生與我最溫暖、最期待也最珍惜的時刻,也讓我更深體會陪伴的意義。

四、深耕之後,還可以做些什麼?

25年來在藝術教育的本分上,若我累積了小小的成就,除了感謝,更提醒自己,莫忘初衷。此刻,期待自己再次化身為一顆種子,與無數同樣滿懷熱情的種子,共同在音樂的沃土上成長茁壯,為藝術建立更多的典範教育。

音樂可以成為一種「記憶」,連結、貫串成長過程與文化脈絡;

音樂可以是一種「融合」,透過取捨與人建立和諧的關係;

音樂可以是一種「探險」,探尋前人如何經歷人生的曲折;

音樂更可以是一粒「火種」,進一步點燃生命的亮光。

放眼天下、關懷在地,是我堅持不變的職志。音樂的呈現是多面向的,而我致力於傳遞「鄉音、鄉土、鄉情」之美,讓音樂成為一份分享、一種關懷、一生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