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性別友善廁所?
性別友善廁所意指不以性別做為空間區隔,可供任何性別、性別認同、性別特質的人使用的廁所。
在歐美也沒有固定的名稱。經常看到的有 All Gender Restrooms/ Toilets(全性別廁所,讓所有性別的人使用)、Gender Neutral Restrooms8(性別中立廁所,廁所無關乎性別)、Gender Free Restrooms(性別自由廁所,任何性別皆不受限制)、Gender Inclusive Restrooms(性別包融廁所,接納任何性別的人) 、Unisex Restrooms(不分性別廁所,有的時候特指單間廁所),也有少數地方使用 Mixed-Sex Restrooms(混合性別廁所,不同性別一起使用)或 All User Restrooms(大家的廁所)。但是英文裡並沒有 Gender Friendly Restrooms 這樣的名稱,友善的對象應是某個族群而不是性別這樣的概念。
至於中文的用法,早期大都使用無性別廁所(意思是沒有性別的區分),自從世新大學命名為性別友善廁所之後,就成為台灣的慣例。「性別友善」一詞之法源為「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第9 條:「學校依本法第十二條第一項規定建立安全之校園空間時,應就下列事項,考量其無性別偏見、安全、友善及公平分配等原則。」另查國教署「高級中等學校實 習課程實施辦法」第6條規定:「校內實習場所與校外實習合作機構之設施及設備,應符合建築、消防、職業安全衛生、營業衛生、性別友善空間及其他相關法規之規定。」
詞語的使用不只是傳達正確的意涵,也有帶領民眾意識的作用,不過放到臺灣的當前脈絡下,「友善」(相對於「平等」)是最不會引起一般民眾反彈的名稱,也因此我們經常見到「親子友善區」(臺北捷運車廂)、「動物友善空間」(歡迎顧客與寵物一同進入的空間)、「月經友善空間」(提供免費衛生用品或借用廁所的空間)、「兒童友善醫療」。有學者表示,無性別、性別中立,很多民眾看不懂,不知道怎樣叫做無性別。此外,在推行性別友善空間政策的時候,需要相關行政部門的配合與支持,使用「友善」比較不會讓行政部門反彈,而能獲得他們的認同與參與。一般民眾也比較可以接受「 友善」的概念,使用「友善」可以減少反對的阻力。不過對照當年順應民情的「兩性關係」,到積極使用「性別」平等來倡議性別的多元價值,「性別友善」仍有斟酌、改變的可能。這個詞只能當作是階段性的用法。
當然,臺灣在推動性別友善廁所時,也有質疑此名稱的聲音。例如認為友善是一個沒有明確定義的字眼,你的友善和我的友善指涉的內容恐怕有所不同。有大學生質疑,如果只有某些特定的廁所叫做性別友善廁所,是否意指所有其他的廁所都不夠友善?有人認為使用友善這個 詞,有點刻意,似乎意涵有些人特別需要別人的憐憫。 除了性別友善廁所之外,曾有單位使用的名稱有「性別通用廁所」(政治大學於2023年通過《性別通用廁所設置辦法》)、「不分性別廁所」(《臺北市政府新建及改建廁所設置原則》條文中使用)、「無性別廁所」(如輔英科技大學)。
既然已經要讓所有人都能使用的廁所,是否還需要掛上「性別」兩字,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廁所分為男女廁,有其悠久的歷史,也是我們生活中所 熟悉的空間安排,保留性別二字,可以讓 一般社會大眾容易理解。反對方則認為應 該與性別脫鉤,可以直接稱為「廁所」即 可(例如真理大學)。順此思路,還可以 見到的名稱有「通用廁所」(台中科技 大學)、「校園友善廁所」(國立海洋大 學)、「友善廁所」(長庚大學)等。
目前廁所的名稱,並沒有統一。校方可以依據師生的性別意識程度(意識越高,越可以去性別)、空間的公共性(越是固定教職員生使用的大樓,如系館,而 非校外人士也會進入的空間,越可以去性別)。或者在新建改建的過程中,採取參與式規劃,讓使用者來討論命名。長遠來看,希望可以回歸到最單純的名稱:「廁所」,不需要特別加上其他形容詞。
以上摘錄自教育部113年4月23日頒布之《大專校院校園性別友善廁所設置參考手冊》
大專校院校園性別友善廁所設置參考手冊:原文可至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