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林智晴
去年底在蕨類教學區上面架設黑網後,植物逐漸適應並穩定生長中,目前發現蘭嶼秋海棠、台灣及己適應得很好,植株生長健康而且有很多小苗發芽。因此今天嘗試再補植半陰性植物~蘭嶼秋海棠、台灣及己、大花細辛、毛葉鴨舌疝,增加物種的多樣性。
去年營造的蕨類教學區,經過一年植物們已逐漸適應環境開始穩定成長了。蕨類植物長出了新葉;蘭嶼秋海棠開花;地被植物鈴木草慢慢擴展蔓延;台灣及己也長出了好多的小苗。今天請志工們小心翼翼的移除雜草,修剪蕨類的老葉,讓植物們探出頭來。
一個棲地從營造到種下植物到穩定狀態,是需要時間的。記得聽超仁老師演講時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生態環境會隨著時間而進行演替」,這句話我牢牢的記在心裡,告訴自己等待是必需的,也是值得的。這十年來,一直秉持著這樣的態度來面對環境、面對生物間的交替輪換,衷心地希望大家都能多關心植物,一起給植物們多一點時間、多一點等待的機會。
今天超仁老師指導志工們佈置蕨類園區,種植陸生的蕨類植物、水生的蕨類植物(水蕨、台灣水韮)、埋下石塊,還有半陰性的草本和地被植物,牆壁邊種下附生爬藤植物珍珠蓮和大果榕。加了草本植物後,感覺園區變得更加自然了。其中意外發現一隻鉤盲蛇。
邀請超仁老師指導,步道和植物的最後定位,請志工示範如何鋪步道,再由學生們一起種下認養植物。其中包含地生蕨,利用枯死的筆筒樹枝幹種植著生的蕨類植物,埋水生盆種植水生的蕨類植物,以增加物種的豐富多樣化。
讓孩子們先初步設計步道,敘述想法,經由票選討論出步道圖。盧慶銘老師帶領全班進行敬土儀式後,藉由Abby的巧思畫出步道的全景,讓孩子們親自動手鋪步道,擺放植物。
步道的設計巧思意涵:莒光生態校園,傳承諾亞方舟的精神,綿延永續。
邀請五年2班學生參與蕨類園區的營造設計和認養照顧,從除草、鬆土整地、認識植物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