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校園臺灣原生生態的營造是長期延續性的歷程,隨著校內原生植物每年越加豐富,經常性的照護,需要更多的人力,感謝有充滿理想與熱情的生態志工團隊,在日常中作為學校最堅強的後盾,無私用愛灌溉校園,樂於協助教職員以校園原生植物、棲地來進行教學及活動進行,另外,因志工有不同的專業背景,陸續自發性再引進更多資源到本校,拓展本校夥伴關係。本校樂於把如何建立專業的生態志工團隊程序,以及在校園內生態維運作業、課程與活動融入的分工協調模式,推廣到全國更多縣市。
持續依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最新於2022所提出的「昆蒙框架」,進行校園棲地維護,持續肩負復育有全國最多臺灣原生植物、臺灣原生水生植物的都會校園責任,持續復育現有物種,積極推動外來入侵種植物移除之觀念與行動,並逐步增加生態棲地面積、並持續增加校園綠覆率,響應低碳校園。
生態志工把不同種類植物,依校內各苗圃地點本身不同風吹、日照、建築遮蔽等條件來種植,依不同植物彼此之間共存相容性、所需空間來進行多元棲地的照護,充滿耐心,此般精神,亦與本校教師對不同孩子適性因材施教,相互呼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本校經常性有約3,300位師生,從幼兒園到小學六年級這以啟發及探索的基礎教育階段,孩子們對環境充滿好奇、吸收資訊的速度很快,各科別教師能在本校獨特的原生生態環境中進行教學,即時能於校內實作引導,大幅減少戶外教學的舟車勞頓,給予孩子們發揮創意的時空、加深學習深度,雖然位處都會區,孩子們從小仍可培養與環境共融、愛護大自然的精神,未來發展性無可限量,肯定能青出於藍勝於藍。
當學生將校園環境與校園生活融合一體時,自然能激發其對於環境改善相關議題的興趣,將持續推動學生培養環境知識,以及針對各樣環境議題做發想、討論、改善及研究,透過自然環境的引導,增加學生對愛護環境、珍惜地球資源的責任感,及發展科學研究知識上的充實。
持續新增本校生態營造與課程融入紀實,並積極參與全國性活動,將本校環境營造10多年歷程,向社會大眾推廣,並爭取國際交流機會,行銷臺灣富生物多樣性的校園環境。
成立環境教育課程及活動社群,鼓勵教職員取得環境教育認證,強化自身環境教育理念,並透過持續學習與廣泛交流,增強本身專業或業務辦理。
本校環境教育課程,針對各年齡層,結合校園生態環境、棲地營造、物種復育、師生合作、志工參與、家長學生互動交流及戶外教學活動等,跨領域多元呈現,不僅對內進行教育,亦可提供他校研習交流,如此豐富寶貴的課程資源,將透過資料庫的建立,提供與全國各地學校交流,共同提升環境教育素養。
本校原生植物及動物物種豐富多元,且各棲地均有完整系統性的規劃,同時有足夠的師資提供環境知能相關課程授課,將持續精進課程內容與成效追蹤,並將課程以模組化方式推展到全國,讓更多認同理念的學校教師,在各自的校園內推動相關工作。
本校已開始與新北市之外的學校或地區建立夥伴關係,未來將持續與全國各地進行交流,復育臺灣原生生態需要更多團體與個人的努力,特別是都會區,由一間一間核心學校逐漸向外拓展,再藉由各自不同夥伴關係建立,可以影響更多人,共同為臺灣與地球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學校是教育場域,讓學生直接參與原生生態的環境營造,是很寶貴的感知培育機會。
本校近年已與相關專家建立諮詢管道,成功進行校園棲地營造及建置環境場域相關專業措施及設備,未來將持續性引入更多專家學者,一步一腳印進行有益於校園環境及環境教育等工作項目。
本校志工團隊經營多年有成,除穩定人力外,亦有許多專家學者的投入,並結合社區居民之參與,為學校提供永續性的人力資源,如此完善的志工團隊,可推廣至全臺各地學校,如何在有限資源下,培訓志工所需知識,讓志工人力協助生態營造及物種復育;生態志工因理念認同而加入,大多數志工都能在工作中獲得歡喜,特別是樂齡志工,維護生態的工作能促進健康身心維持。
氣候變遷議題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嚴峻議題,人人都需要為地球環境永續盡一分力,也期許本校能啟發更多對環境永續有興趣的孩子,未來投入專業研究,當他們展翅高飛再返回校園時,會看到母校生態持續維持與豐富,永遠會是住家社區旁的小森林,歡迎孩子們回來校園充電,去跟自己孩童時期參與種植或照護的樹木打打招呼。
環境教育是長期延續性工作,本校將持續以校園生物多樣性融入課程及自然環境營造維護工作為基礎,在環境教育各面向加深並加廣,影響對象涵括全校親師生與社區居民。本校積極打造成為都會區臺灣原生生態校園示範基地,除推廣棲地營造之成功經驗外,亦希望更多人能實地欣賞到臺灣原生植物四季之美,特別是許多在野外已難以尋找到、列屬瀕危的水生植物。
本校棲地營造及生態復育成功,可做為國內的示範學校,進而推廣到鄰近友好國家,除了可以針對環境教育進行國際交流,也提升本國的能見度,並強化國與國間的良好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