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觀測資料:
(1)亮度從-1等到-1.9等之間變化(受太陽照射角度,所以反射亮度不同)
(2)衛星只能反射陽光,突然消失,因為進入地球的影子之故!
日落後與日出前1-2小時,是觀測最佳時間。
(3)長度100公尺以上
(4)ISS有8組巨大的太陽能板,其特殊材質在陽光下,會發出淺黃色光澤,與一般無顏色的衛星不同。
2、ISS運轉歷史
(1)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歐洲共同合作運轉。
(2)自1998年第一個組件「曙光號」升空,預計運轉至2030年。
(3)最多可住7名太空人。迄今超過200位太空人以及7位太空旅客造訪。
2001年,美國富商蒂托(Dennis Tito)花了兩千萬美元(折新台幣約6億元),委託俄國安排他前往國際太空站完成八日旅程,
成為第一個踏上國際太空站的旅客。
(4)距離地面高空350公里,速度為91分鐘/圈。
3、人造衛星小常識
(1)1957.10.4 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波尼克1號(重84公斤、直徑58公分的球體)
(2)根據任務類型,衛星地軌道會有不同安排
高軌道-約3.5萬公里。如通訊衛星。
中軌道-約2萬公里。如:GPS衛星。
低軌道-約數百公里。如:哈伯、ISS。
1、亮度從1等到2等之間變化(受太陽照射角度,所以反射亮度不同)
2、名稱由來:紀念美國的天文學家【哈伯】。
哈伯最重要的成就是1929年發現哈伯定律,證明整個宇宙正在膨脹中,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大的天文成就。
3、想法:望遠鏡最怕陽光(光害、日光)、空氣(大氣擾動)、水汽(雲、霧),會影響觀看效果→乾脆把望遠鏡送到太空中
4、基本資料
(1)屬於反射式望遠鏡。大小與巴士相近。重量11100公斤,距離地面600公里軌道。
(2)HST最後造價22億美金。1990年發射升空,預定使用15年,距今滿30歲生日。
(3)口徑2.4公尺,是有史以來製作最精良的望遠鏡(韋伯太空望遠鏡更棒.2021發射)。
(4)維基:原預算4億美金,最後整個計畫的總金費高達45-60億美金(含發射、保養……)
5、哈伯變成大散光的故事
(1)主鏡面十分平滑,如果把鏡面放大到三千公里寬,那麼鏡面起伏的程度還不到五公分。但是不幸的,發射升空兩個月後傳回來的第一張影像不如預期,
才發現鏡面還不夠凹,精度差了2微米,使得影像不能清晰聚焦而稍微呈現朦朧。
★小尺度米、毫米、微米、奈米(細菌3微米、頭髮60微米、紙的厚度100微米)
(2)散光原因:負責校正的機器居然忘記校正!(當初為省4000萬美金,省掉模擬測試)
隔天的紐約時報標題超級酸:人類歷史上繼【鐵達尼號】之後的最大悲劇!
(3)三年後1994年再花7億美元發射太空梭,派人上去為它裝上矯正鏡片,效果一級棒!
6、每年開放3000小時的時間給全世界天文學家使用(觀測計畫),但是必須經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