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陽濾鏡與觀測安全
1、太陽濾鏡/濾膜的功能:
(1)太陽光的輻射能量中,除了很強的可見光之外,還有肉眼看不見的紫外線以及紅外線。
(2)根據NASA日全食預報資料的安全建議,專用的太陽濾鏡/濾膜應將可見光減至0.003%,而紅外線(780-1400nm)應減至0.5%。
(本校的設備均將太陽光減光至1/10萬)
(3)用太陽觀察濾片觀察太陽是安全的,但仍應避免連續觀察太久,一次以30秒為上限。
2、太陽濾鏡/濾膜的種類
(1)太陽濾鏡:在玻璃上面鍍膜。可以分成【攝影ND濾鏡】、【鍍鉻亮面減光濾鏡】
較貴,學校已訂購ND玻璃濾鏡給Nikon P900使用。3300元一片。
(2)太陽濾膜/巴德膜5.0:鍍了金屬的樹脂膜,較薄,容易破損,但價格便宜(小白、大紅用)
觀測的太陽為太陽原色-中性的【白色】
(3)太陽濾片:高分子聚合物材質,外觀多為黑色類似底片,較為強韌安全(迷你馬、小紅用)
觀測的太陽為光譜下的【橘黃色】。
3、安全事項
(1)太陽濾膜使用前應該檢查是否有破損!尤其是巴德膜!
(2)以望遠鏡觀測時,濾片/濾膜應置於物鏡之前減光較安全,可免目鏡端因高溫而破裂。
1、觀測太陽的秘訣:
(1)如果想觀察整顆的太陽,望遠鏡倍率建議在60倍以下。若要看局部黑子,才會選用100倍以上(需搭配自動追蹤)
(2)以陰影法找尋太陽。
(3)尋星鏡蓋子一定要蓋上!最好拆下來以策安全!
2、安全觀測太陽的方式
(1)針孔投影法:成像太小,不利觀察黑子
(2)投影法:小心目鏡因高溫而毀損,物鏡僅開小孔讓光源進入!
(3)太陽濾鏡觀測:太陽濾鏡必須裝在物鏡前
(4)太陽觀測投影望遠鏡:新產品,很貴!
3、觀測太陽時的科學活動
(1)測量太陽直徑:針孔成像原理 + 相似三角形
(2)測量黑子大小:比與比值
(3)測量太陽自轉速率
1、基本資料:
(1)成分:由氫(佔75%)與氦(佔25%)所組成。高溫、高壓讓氫與氦的原子分離成帶電粒子,此一型態稱為【電漿】型態。
(2)直徑139萬公里,體積約為地球的130萬倍。(大犬座VY是太陽的30億倍大)
(3)質量佔整個太陽系總質量的99.8%。
2、太陽的生與死
(1)約50億年前,一顆超新星爆炸,其外吹的物質抵達太陽系,讓此處的星際塵埃開始受衝擊波擾動、聚集。
(2)原恆星形成,內部因重力聚集收縮,產生高溫、高壓,當溫度超過1000萬度時,會點燃核融合反應,以氫為原料,融合成氦,並且釋放出能量
核心能以400萬噸/秒速度將物質轉為能量。產生的向外的輻射壓力會與內縮重力相抵,達成穩定的平衡狀態。
(3)中質量的太陽壽命約為100億年。屆時,太陽的氫燃料用罄,太陽氦核心將再度收縮而升溫,當溫度拉升至1億度時,會點燃第二階段氦融合反應,
融合成產生氧和碳等重元素。
(4)同時間,太陽緊鄰氦核心的氫氣外殼會被加熱產生熱核反應,致使太陽向外膨脹(直徑變為200倍)。由於表面積增加,亮度增加,但溫度卻被拉低
至3-4000度,成為一顆紅巨星。此時、水星與金星將被太陽吞噬,地球即使逃過一劫,也將被熾熱溫度烤乾!
(5)隨著核心區的氦燃料用盡,殘餘的是碳與氧(若要點燃第三階段核融合,將碳和氧融合成硫、鎂、矽……最終至融合成鐵元素,需要7億度的高溫,
這必須是大質量恆星才辦得到),太陽逐漸失去光熱,表面溫度降至1萬度左右。體積因重力作用再度緊縮至地球大小,變成密度極大的
白矮星(1cm3>1公噸)。其膨脹的外殼部分則會被吹散(原因仍然未明),變成了行星狀星雲。
3、內部結構
(1)核 心:厚度約佔半徑的20%。溫度高達1500萬度,是核反應的產生區域。
(2)輻射層:厚度約佔半徑70%。由於物質緊密,核心的能量以光的形式在此緩慢前進,得花10萬年才能抵達表層。溫度會逐步減至150萬度。
(3)對流層:
a.熱氣體膨脹上升到太陽表面,溫度也從150萬度減至攝氏5500度左右。
b.輻射層和對流層有一過渡的區域稱為差旋層,也是太陽磁場的來源。
(4)光球層:厚度約100km,因光線可通過,名為光球層,此層即是我們觀測的太陽表面。
a.對流層中往上升的氣體團,會在光球層產生斑點狀區域,稱為米粒組織。
b.光球層上較為低溫的區域,稱為太陽黑子。
(5)色球層:溫度再度升高(可達數萬度),但因光球層過於光亮之故,肉眼無法得見。
(6)日冕層:太陽色球層外延伸出來,稀薄的外層大氣。僅在日全食時肉眼才可見。溫度可達數百萬度,但原因未明。
4、太陽系
(1)太陽系大小的比喻:
水星=0.38(BB彈)、金星和地球=1(彈珠)、火星=0.53(BB彈)、木星=11.2(鉛球)、土星=9.5(壘球)、天王和海王=4(乒乓球)、太陽=110公分兒童
(2)太陽系邊界為歐特雲,也是長週期彗星的大本營。距離太陽約2光年。
1、觀測史:
(1)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黑子的觀測紀錄。太陽上的黑子,被聯想成【三足金烏】。
(2)1612年,伽利略以望遠鏡觀測太陽黑子,並留下觀測紀錄:證實太陽有自轉。(非最早)
(3) 據傳伽利略因為使用望遠鏡觀測太陽,導致晚年(73歲左右)雙眼幾乎失明!其實上,他最先是利用日落前觀看,但後來多用投影法紀錄太陽!
2、成因:
(1)太陽內部強烈的磁場運動,衝出太陽表面,壓制了帶電粒子的對流運動,使得太陽內部熱源傳遞受阻,於是在太陽表面形成較為低溫的區域
(低於sun表面1-2000℃),從地球處觀察,光球層上的低溫區看起來較周圍為暗(此溫度會輻射出很多波段屬於不可見的光,這也是黑子呈現黑色
的原因),就成了黑子。
(2)對流層中的電漿流動會隨緯度而有所差異(差動自轉),使得太陽磁場產生扭曲、拉長並逐漸纏繞太陽,進而放大磁場效應,最終突破表面,形成黑子。
(3)太陽對流層中的差動自轉→磁場扭曲拉長→強烈磁場→電漿流動受阻→形成黑子
3、sunspot外觀
(1)太陽黑子表面較深黑的部分為本影區,溫度可低至3000℃,外圍是半影區約為4000℃。
(2)黑子通常成對出現,因為磁力線衝出表面,必定有著成對的N、S極。
(3)黑子的大小通常都比地球還大,甚至在1947年,曾出現肉眼可見的黑子紀錄。
(4)米粒組織:每一個米粒組織都是對流的單元,中間的熱電漿上升,在冷卻時會游移至邊緣,然後回落到太陽表面,典型的米粒組織很大,
一個約有1,500公里寬。
4、太陽黑子週期
(1)sunspot數量會有週期性的變化,這樣的循環約為11年(黑子週期會有變動,11年只是平均數值)。然後磁極翻轉,再次循環。
(2)當進入極大期,sunspot出現的位置會從南北緯30-40度逐漸往赤道移動,形成蝴蝶圖。
(3)太陽週期是在1843年由德國業餘天文學家史瓦貝發現的,他年復一年的觀察與統計了17年太陽盤面上黑子變化的平均數量後,才有了此一發現。
之後,科學家們回溯過去紀錄,將1755-1766年的週期被編為第一週期。
(4)2008-2020年4月剛結束第24個太陽週期,目前,我們正進入第25個太陽週期!
上一次的極大期為2014年,預計2025年達到極大期。
5、壽命:多數黑子僅能在太陽表面持續數天,少數黑子只存在數小時,但也有將近100天紀錄
6、觀測太陽黑子的意義
(1)太陽自轉:赤道較快,極區較慢。約25〜34日,透過黑子觀測,看得出太陽自轉現象。
(2)從黑子數量變化,掌握太空天氣。
7、太空天氣
(1)太陽風:太陽內部為電漿狀態,其帶電的粒子脫離太陽束縛,輻射出來,就是太陽風 (電子+氫離子)。傳播速度約在200-800公里/秒。
(2)日冕拋射物質:強烈的太陽風暴,會讓帶有濃密物質的太陽風被拋射出太陽,其速度較平實的太陽風快,大約4-5天就可至地球。
(3) 閃焰:太陽表面瞬間出現強烈的X射線與γ射線,這些電磁波會以光速傳播出去!
8、黑子對地球的影響
(1)1967.5.23,美國在阿拉斯加、格陵蘭和英國的軍事雷達同時受到干擾,當時正逢美、蘇兩強之間的冷戰時期,這3座雷達站是為了預警蘇聯的核子
飛彈攻擊。假如蘇聯發射核子飛彈攻擊美國,這3座北方的雷達站就在攻擊的必經路線上。所以,一旦3座雷達站同時受到干擾,就極有可能是蘇聯
對美國發動攻擊的前兆!
因此,美國空軍相當緊張,掛載核子武器的戰機也準備升空反擊,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但是這真的是蘇聯發動攻擊的信號嗎?
雷達站被干擾的5天前(5月18日),太陽表面出現了一群巨大的太陽黑子。5月23日,這群太陽黑子的附近爆發出劇烈太陽閃焰!好幾個天文台都觀察
到這個現象。還好美國空軍有詢問太空氣象預報員,預報員告訴他們太陽表面出現強烈的太陽閃焰,這3個雷達站受到的是太陽閃焰的無線電干擾!
而不是蘇聯,太陽觀測所提供的正確訊息,即時阻止了一場可能爆發的戰爭!
(2)干擾無線電波、衛星訊號受影響、太空站設備損壞、電力系統受損
Ex. 1989年3月發生的磁暴,造成加拿大魁北克的供電系統毀壞,6百萬人無電可用。
(3)帶電粒子激發地球高層大氣發光彩色的極光(不同氣體光譜不同。綠色氧)
9、認識太陽黑子的資源
(1)SDO App
(2)網站:中央氣象局太空天氣作業辦公室(關鍵詞:太空天氣)
1、基本資料
(1)美國NASA發射,2010啟用,接續SOHO的任務。
(2)研究太陽大氣層、太陽磁場、研究太空天氣。
(3)每隔10秒拍一輪太陽多波段的影像傳回地球。
2、SDO透過不同濾鏡觀察太陽,原圖為黑白,為便利觀看再用電腦套上色。
3、磁場結構圖中,影像上紅黃色的區域表示磁場方向是遠離地球(進入太陽表面),而藍綠色則是表示磁場方向是朝向地球(離開太陽表面),
顏色愈是偏紅或偏藍表示磁場的強度愈強。
【資料來源】
※希瑟•庫柏,《圖解太陽系》(台北市:大石,2017)。
※葛琳,《太陽科學》(台北市:貓頭鷹,2018)。
※Newton Press,《太陽系大圖鑑》(新北市:人人,2019)。
※中央氣象局太空天氣作業辦公室,網址:https://swoo.cwb.gov.tw/V2/。
※NASA•SDO,網址:https://sdo.gsfc.nasa.gov/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