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奇秀、賴璟毅(2014)。開放近用的陰暗面:掠奪型出版商及其問題,圖書與資訊學刊,6(2),1-21。
2. 方靜如(2018)。跳開掠奪性期刊陷阱,明察Impact Factor,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崑巖醫學圖書分館簡訊,371(107/4/26)。
3. 盧沛樺、田孟心、楊卓翰、陳一姍(2019年3月15日)。學術黑市現形記。天下雜誌,669,85-116。
4. 林宮玄(2018)。詐騙未遂之冒牌出版商,科學月刊,578,94-95。
5. 林口長庚圖書館論文投稿停看聽。取自:https://www1.cgmh.org.tw/library/hold/es.htm。檢索日期:108年4月29日。
6. 邱炯友/掠奪性出版的反思與台灣策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339/3731835(聯合新聞網)。檢索日期:108年4月28日。
7. Think.Check.Submit。取自:https://thinkchecksubmit.org/。檢索日期:108年5月1日。
8. Beall’s List of Predatory Journals and Publishers。取自:https://beallslist.weebly.com/ 。檢索日期:108年4月29日。
9. Björk, B.-C. (2018). Evolution of the scholarly mega-journal, 2006-2017. PeerJ, 6, e4357-e4357. Retrieved May 27, 2022 from
https://peerj.com/articles/4357/。
10.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參考服務部落格 http://tul.blog.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