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闡釋技能 MAP SKILLS
地圖是重要的溝通形式。它們是儲存、展示、分析和交流有關地方資訊的最有效媒介,而地圖中的資訊亦可用作解難。除了是地理學者的基本工具外,地圖亦被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例如利用地圖找尋路徑和位置、分析不同規模的議題和計劃度假行程等。因此,幫助我們的學生發展編寫及解讀地圖資訊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不應把地圖闡釋技能當作獨立課題教授,而是與地理主題和議題的教學整合一起。教師應發展一套經規劃及建構的課程,讓學生熟習下列四種地圖的特性:
平面觀 (視野及地形)
排列 (區位、方向及定向)
比例 (比例尺、距離及選擇)
地圖術語 (標誌、符號、文字及數字)
除此之外,教師亦應鼓勵學生熟悉各種不同比例及不同情境的地圖。本課程期望一名中五地理畢業生將會擁有運用、閱讀、繪畫及闡釋地圖的能力。
實地考察及全方位學習 FIELDWORK AND LIFE-WIDE LEARNING
全方位學習指在真實的情境和設定下進行驗證學習。
事實上,在課室外進行地理的學習活動,是可以更有效地達至學習的宗旨和目標。實地考察、參觀博物館、地理專題習作及展覽皆是在地理科推行全方位學習的例子。其中尤以實地考察最為必需和重要。
實地考察可以是任何不受課室規範的活動,它是地理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部份。實地考察提供機會讓學生應用他們在課堂獲取的知識及概念於現實世界中,而學生亦可在進行實地考察時驗證假設和學習新的知識及概念。
除了獲取知識外,學生亦可從實地考察中發展不同的技能,當中包括本科的技能,例如實地繪畫草圖、繪製土地利用圖等,與及像批判性思考和解難等共通能力。
正因如此,實地考察對地理有著很重要的貢獻,就是令地理變得真實和有趣。每一名中五地理學生在他們兩年的學習中,都應獲得合理數量的實地考察經驗。
實地考察不應局限於只往偏遠地方的全日大型活動,實際上教師亦可考慮在學校附近進行小規模的實地考察。除了成本低廉外,管理這類考察較為容易,而所須的時間亦較短。教師應留意實地考察的價值在於幫助學生學會如何識別、觀察、蒐集、應用和分析等技能,而不是所需時間的長短或學生須要完成多少工作。
探究式學習 ENQUIRY LEARNING
在地理課堂中採用探究式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發展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及問題的解決者。通過探究,學生可在較真實及有趣的方式下掌握地理概念及知識。
在探究式學習裏,教師應鼓勵學生自行設定自己的地理問題及尋找答案。學生所獲得的資料及經歷,可讓他們從不同角度去審視一個議題或問題。為了探討及解決問題,學生須要經常與同儕討論和合作。透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思想會變得更為開闊,並能忍受和尊重不同人的不同觀點。另外,他們亦更能自我主導個人的學習。
當地理教師在課堂中運用探究式學習時,他們的角色亦會由知識的傳遞者變為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應提供適當的指引,以協助學生檢証及探討問題或議題。教師不應讓學生只是坐著聆聽,而沒有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作為一個促進者,教師應為學生製造一個環境,令學生能掌握概念、實習技能、及朝著正確的探討和研究方向前進。
有時,通過探討及研究所得的知識,可能是比較片斷及零碎的。教師應提供一個大綱,使學生的學習能有系統地組織起來。學習活動必須精心策劃,務使學生通過研究及探討得來的知識能循序漸進地建立起來,最終能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完整、有邏緝的知識構圖。再進一步是教師應在整個學習活動完成後,提供一個學生所應掌握的概念、意念及技能的大綱,以保證學生能透過探究式學習獲益最多。
專題研習 PROJECT LEARNING
專題研習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策略,它可以鼓動學生對學習進行自我主導、自我調控和自我反思。除了能幫助學生構建知識外,專題研習亦有利於學生發展共通能力。
新會考課程提供了很多具挑戰性的問題和議題,全部均可引起學生進行探究的興趣和好奇心。透過參與專題研習,學生可應用所學於現實生活情境中,並透過探究構建新的知識。學生亦可透過這些豐富和真實的學習經驗發展如批判性思考、解難、協作及溝通等共通能力。
新會考課程內的所有議題和大部份主題,皆可用以發展有趣的專題研習題目。教師應嘗試發展合適他們學生需要、興趣和能力的專題研習題目。
共通能力與地理 GENERIC SKILLS AND GEOGRAPHY
當學生透過研習議題來進行探究式學習時,他們需要識別主要的問題、收集及選取資料、為問題提供解決方法、作出決定及合理的價值判斷。這些探究過程全都為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特別是高階思維—提供了充裕的機會。
地理探究對幫助學生發展高階思維能力如批判性思考和解難能力是特別有效的。通過議題探究,學生可學習如何在資料及數據中檢出含意,如何發展和考慮另類處理問題的方法,如何產生和評估論點,以及如何分析不同的觀點以作出抉擇。
考察報告:全年每組一份
中一至中三:英文詞彙默書
中四至中六 : 本地及跨境考察活動
小測:每兩單元最少一次。必須評分;統測:每年一次。
考試:中一至六全年兩次,中七:一次畢業試。
成績表分數分考試及平時分;考試分佔70%;平時分佔30%
統測佔平時分不少於50%
平時分包括考察報告、小測、功課、網上閱讀
全年節數:26
單元1: 明智地運用城市空間
課程內容:
我們的城市面貌是怎樣的﹖
甚麼是市區和郊區﹖
香港城市土地利用有哪些主要的類型﹖
甚麼是商業中心區﹖
香港的工業區和住宅區在哪裏﹖
所有城市的面貌都一樣嗎﹖
我們的城市正面對甚麼問題﹖
為甚麼香港的商業中心區經常出現交通擠塞﹖
為甚麼我們的道路和隧道經常擠滿車輛﹖
香港有哪些城市問題﹖廣州面對同樣的問題嗎﹖
我們如何解決問題﹖
香港採取了哪些措施來解決城市問題﹖
何謂可持續發展城市﹖可持續的城市發展如何有助解決城市問題﹖
啟德發展區:我們可以從其他城市學到甚麼﹖
你的理想城市是怎樣的?
單元2: 遊客—敵友難分
課程內容:
在主要的假期,為甚麼機場常擠滿人﹖
甚麼是康樂?為甚麼它是如此重要?
何時是香港人外遊的高峰期?
為甚麼這麼多香港人往外地旅遊?
哪些是最受香港人歡迎的旅遊地點?
如何找出旅遊目的地的位置和當地時間?
旅客是當地人士的朋友抑或是敵人﹖
蘇梅在哪裏?旅遊業對它重要嗎?
旅客為東道地區(蘇梅島)帶來哪些利益?
旅客為東道地區(蘇梅島)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香港會否享有同樣的得益及面對同樣的挑戰?
香港旅遊業的現況是怎樣的?
為甚麼香港地質公園及文物徑能吸引遊客?
旅客為地質公園及文物徑帶來哪些正面及負面影響?
我們能否以更可持續的方法去發展旅遊業?
甚麼是可持續旅遊業?
我們如何能在不造成傷害的情況下發展地質公園及文物徑的旅遊業?
蘇梅實施了甚麼措施使旅遊業有更可持續的發展?
個別市民可如何幫助?
單元3: 海洋有難
課程內容:
海洋與海洋生態系統
全球主要的大洋和大海分布在哪裏?
海洋的重要性
海洋對自然環境有何重要?
過度捕魚
過度捕魚對社會和經濟有何影響?
各國如何解決過度捕魚的問題?
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對社會和經濟有何影響?
各國如何紓緩海洋污染問題?
香港如何紓緩海洋污染問題?
國際合作如何有助解決海洋問題?當中遇到甚麼困難?
全年節數:26
單元1: 爭奪能源
課程內容:
全球的能源生產和消耗
甚麼是能源?它分為哪些類型?
非再生能源和再生能源有何利弊?
全球能源的生產和消耗形態是怎樣的?
為甚麼能源的生產和消耗不平衡?
較發達國家依賴的能源及其利弊
較發達國家主要使用的能源是甚麼?
使用化石燃料會帶來甚麼環境問題境?
依賴化石燃料會引發甚麼經濟和政治問題?
甚麼是核能發電?它有何利弊?
欠發達國家依賴的能源及其利弊
發達國家主要使用的能源是甚麼?
木材燃料有甚麼利弊?
再生能源
全球再生能源的使用情況是怎樣的?
太陽能發電有何利弊?
水力發電有何利弊?
風力發電有何利弊?
生物燃料有何利弊?
單元2: 人口問題 — 純粹是數字問題?
課程內容:
人口增長
甚麼是人口?
人口增長受甚麼因素影響?
中國的人口過多問題
中國的人口增長如何隨時間改變?
現時中國的人口有甚麼特徵?
中國是否人口過多?
人口過多為中國帶來甚麼問題?
中國如何緩解人口過多的問題?
一孩政策造成甚麼社會問題?
中國人口分布不均的問題
中國的人口分布形態是怎樣的?
為甚麼中國的人口分布不平均?
人口分布不均對中國造成甚麼問題?
中國如何紓緩人口分布不均的問題?
世界人口問題
全球的人口有甚麼特徵?
甚麼是人口結構轉型模型?
欠發達國家的人口有甚麼特徵?
較發達國家的人口有甚麼特徵?
人口老化造成甚麼問題?
較發達國家如何紓緩人口老化帶來的問題?
單元3: 糧食問題 ─ 我們能養活自己嗎?
農業系統、類型及香港農業
農業主要分為哪些類型?
香港的農業是怎樣的?
中國的農業區
中國主要的農業區位於哪裏?
中國的糧食生產及農業限制
中國能否生產足夠糧食養活全國人口?
哪些自然因素限制中國的糧食生產?
科學化耕作方法的好處及問題
中國採用哪些科學化耕作方法?
中國推行科學化耕作方法有何成效及局限?
單元4: 製造業的全球轉移 ─ 機遇與威脅
產業及製造業
甚麼是產業?
甚麼是製造業?
工業區位受哪些因素影響?
香港製造業的區位轉移
香港的製造業是怎樣的?
香港的製造業自1980年代起有甚麼轉變?
香港的工業區位轉移受哪些推因素及拉因素影響?
全年節數:52
單元1: 與自然災害共處──我們較其他地方更有能力應付嗎?
課程內容:
我們生活在危機四伏的世界嗎?
香港的地勢是怎樣的?
山泥傾瀉的成因是甚麼?對我們有甚麼影響?
為甚麼亞洲大部分地區在夏季會受強風暴雨侵襲?
為甚麼土地會劇烈震動?
為甚麼有些人面對的災害風險較我們大
單元2: 水的煩惱—太多與太少
課程內容:
水資源主要面對甚麼危機?
水從哪裏來?
中國有哪些水資源?它們怎樣分布?
中國有哪些主要的水資源問題?
這都是自然界的問題嗎?
怎樣解決中國的水資源問題?
我們可以從其他國家管理水資源的經驗中學到甚麼?
單元3: 變化中的氣候、變化中的環境
課程內容:
我們的氣候怎麼樣﹖
香港和南中國的氣候是怎樣的?
近數十年香港的氣候如何轉變?
甚麼導致我們的氣候出現轉變﹖
碳排放如何改變我們的氣候?
我們的城市發展會否令這個情況惡化?
現在發生了及將會發生甚麼事情﹖
世界的氣候形態是怎樣的?
近年來全球的氣候形態有何轉變?
氣候變化對自然環境有何影響?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有何影響?
誰承受惡果?誰暫時獲益?
中國將會怎麼樣?
香港將會怎麼樣?
面對氣候變化,我們如何是好﹖
我們已做了些甚麼來應付氣候變化?
為甚麼世界各國要成功合作這麼困難?
個人可以做些甚麼?現在才行動是否太遲?
新高中課程包含必修部分、選修部分、實地考察及空間數據探究三部份︰
課程架構
課時
(總課時: 270 小時)
必修部分
7個地理議題及問題
68%( 約170 小時)
選修部分
從4個選修單元中選取2個
16%( 約50 小時)
實地考察+空間數據探究
(滲入必修及選修部分的教學內)
16%( 約50 小時)
必修部分包括:
與我們的自然環境共存
(1) 機會與風險 — 居住在災害頻生的地區是否明智之舉?
(2) 管理河流和海岸環境: 一個持續的挑戰
面對人文環境的轉變
(3) 轉變中的工業區位 — 它如何及為何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改變?
(4) 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 環境保育與城市發展是否不能並存?
正視全球性挑戰
(5) 對抗饑荒 — 科技是否解決糧食短缺的靈丹妙藥?
(6) 消失中的綠色樹冠 — 誰應為大規模砍伐雨林付出代價?
(7) 全球增溫 — 是事實還是虛構?
四個選修單元如下:
(1) 動態的地球: 香港地質與地貌的形成
(2) 天氣與氣候
(3) 運輸發展、規劃與管理
(4) 珠江三角洲區域研習
各級教學進度:
中一教學進度表
中二教學進度表
中三教學進度表
中四教學進度表
中五教學進度表
中六教學進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