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因應學習目標、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需要等,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
講授
教師就不同的學習目標或一些特定的情況,以講述或講解方式進行,把最能體現內在規律的知識教給學生,而在講授的過程中,適時以提問、討論的活動或讓學生自己講述的方式,吸引學生投入課堂,掌握學習的要點。
示範引導
教師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布置課堂教學,創設有意義的學習情境,透過預設的學習步驟和活動,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從中掌握不同的學習方法,並提升自我監控和反思的能力,然後逐漸減少指導,讓學生自己學習。
營造情境
教師因應文學作品的內容,運用實物、圖畫、音樂、影像、實地觀察等方式呈現可觀可感的情境,將學習內容具體化。或者引導學生親身體驗作品所描述的世界,揣摩作者的情感,透過朗誦、角色扮演等方式,走進作品的特定情境中。
探究學習
在一定的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就不同的課題進行探究,使她們有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從而建構知識、掌握學習技能。
適量背誦
欣賞文學作品以直覺的感受為先,優美的文學作品,大多聲情並茂,誦讀吟詠,有助學生藉作品的音樂性和節奏感,體會作品的意境情韻,增強語感。
學習經歷
與其他科目和機構安排適切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從生活體驗中汲取文學的養分,如舉辦講座、話劇觀賞、文學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