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坡」為工友鄧傲寒1978年題刻於校區內男一舍至活動中心(現知行樓)間路邊巨石上,期勉同學效法神農氏艱苦卓絕、嘗百草濟世救民精神。後化身為陽明地景的代稱。
自1987年起,陽明醫學院院長于俊任內,為因應校園建設大幅擴張與校地不足的問題,展開校地重整計畫,將平地操場遷移至校區後山山頂,原有平地則新建大樓。神農坡地景由此展開新面貌。
系所空間移動為陽明地景具體變化的重要表徵。自1990年規劃改名大學起始,即啟動山下平地建設工程。
傳統醫學大樓由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出資興建,建築物分甲、乙棟,乙棟由學校獲得營運及使用權,當時隸屬於生命科學院的生化所、微免所即由實驗大樓遷移至乙棟(現生物醫學大樓)。
2000年後則邁向另一階段。圖資大樓根據陳正成教務長的構想,納入圖書館、資訊中心與實驗室等,概念新穎。許多研發單位與核心設施中心,如基因體中心、生物資訊研究所(現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與腦科所等陸續遷入。
2017年落成的守仁樓為地貌完整性之最後一塊拼圖。早期為體育設施場地,活動中心落成後調整為生活文化廣場,並有智慧藏書店與麵包店進駐。但在店鋪營運績效不佳,加上校方獲得教育部邁頂計畫的支持,而拆除原廣場,改興建研究大樓「守仁樓」,容納生理所、藥理所、臨醫所、生資所等單位。
舊空間新單位
學校進行山下平地建設工程外,亦積極尋求對外擴張校地。校門口左側「致和新村」,原為臺灣省訴願委員會眷舍。1996年起由學校承租,陸續進駐創新育成中心,榮陽基因體研究中心等新單位。2005年移交為學校用地,改稱「致和園區」,骨科器材研發中心、人工髖部研究中心、宜蘭生物醫學科技園區籌備處、信望愛臍帶血基金會等單位持續加入。
園區內「致和樓」,原為經濟部礦務局訓練中心,由學校向國有財產局借用。2006年臺北市長馬英九任內,將該建物無償撥用本校。2017年曾規劃興建生物醫學科技發展大樓,最後仍無疾而終。2021年合校後,為打造智慧健康生活基地,2022年拆除致和園區舊建築(除致和樓外),目前暫時做為停車場使用。
為凸顯學院的存在和貢獻,護理學院積極爭取新建大樓的命名權,希望擁有學院專屬的建築物。護理館於1993年完工,為一棟粉紅色建築,當時命名為「護理系暨復健系大樓」,除了遷入護理系所,部分系所辧公室亦跟著進駐,包含傳醫所、臨醫所、醫學系、醫管所和衛福所。雖然大樓名稱有復健系(現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但至始並未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