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校之初,校門一直都面向立農街二段。然而學校曾出現過兩次計畫遷移校門口位置的構想。分別是1992及2021年合校,並撰寫校園規劃書,可惜最後都沒有成案。
1992年版校園規劃,要在校內建立一個中央步道,以活動中心手扶梯串聯山上和山下空間,另將原校門改為多元活動的廣場,並設立詢問處,擺放校園地圖、簡介和模型等,連結陽明與社區關係,提供完整資訊服務,在當時是相當創新的想法。
2021年合校後的校園規劃,則是集中研究與行政中心在致和園區,並興建智慧健康大樓與實驗動物中心,另將校門口遷至位置較寬闊的致和三路,連結捷運下的公共空間與校區對面西安樓,建立校區內外的整體感。
「偉德大道」位於校門口至博雅中心(前身為榮光幼稚園)的路段,為紀念陽明醫學院首任院長「韓偉」而命名,為校內唯一的「大道」。
校園其他道路,有取自校訓的真知路、力行路,以及與醫學院相關之神農坡路、大學路、醫學路與陽明路。其中力行路又稱環山道路,連接博雅中心至男女五舍、學生餐廳、知行樓。
合校後,陽明校區2022年起進行學生宿舍修繕,而減少機車停車位,引發學生不滿。其實,陽明停車問題早已存在很久!醫學院時期,隨著學生人數快速增長及校車規劃不完善,學生大多選擇騎車上山,因而引發一連串的機車風波。
l 【車輛通行證】
由於停車位嚴重短缺,1990年校方實施車輛通行證收費制度,進行機車總量管制。但學生車禍仍時有發生,學校多次嘗試禁行機車,屢遭學生強烈反對,至2016年才成功實施「大一新生不得申請通行證」政策。且為解決新生無通行證的問題,曾研擬共享機車入校,但學生反對表示,應先解決車位不足的問題,再來討論其他方案。
l 【分區停車制】
學生多次要求增設機車停車位,但就實際而言,部分停車區於尖峰時段爆滿,離峰時段空置,因此2004年起實施「分區停車」制度,管制每天8-17點,住宿生停宿舍區,非住宿生停教學區。2018年並取消教職員專用停車位,以提高校內車位利用率。
l 【校內巴士】
陽明校內最早沒有校車,僅有1990年代開始往來榮總與實驗大樓的九人小巴,並限定教職員與研究生搭乘。為減少騎車的學生數量,陽明1992年加開免費的校內巴士,至2008年才開始收費,也從最早只行駛於校內,延伸到石牌捷運站與榮總護士宿舍。
2016年男女五舍落成,校車增開紅線與綠線,行駛男女五舍,紓解部分「新生不得申請通行證」帶來的不便。隔年陽明加入交通部的「大學校院公車進校園」專案,首度引入市區公車559,期望能增加學生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意願。
早上10點環山停車場幾乎沒停車
早上10點環山停車場部分停滿車輛
早上11點半女一二舍機車停車棚停滿機車
魚貫上校車的教職員生
早期臺灣民眾騎機車沒有戴安全帽的習慣,故陽明創校初期,大多數教職員生也不會戴安全帽。
此議題始於1979年,當時教育部調查各校教職員工的安全帽需求,隨後交通部要求公務人員在騎乘機車時須配戴安全帽,但對學生未強制實行。
由於校內道路彎曲陡峭,機車車禍事故頻傳,1985年校內開會決議,進出陽明醫學院的所有人員,一律須戴安全帽,並自該年10月16日起正式實施。早於臺灣1996年正式取締騎機車不戴安全帽達10年之久。
合校後,於110學年度啟動「移動學習模式共學計畫」,由藥學系打頭陣, 25名大一新生上學期在神農坡上課,下學期則移居新竹,體驗不同的校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