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的今日,我們難以想像1980年代台灣科學界交流及訊息取得不便的境況,這也是《科技報導》秉持「全方位視野,科技人關懷」,以科技界作為對象發行的初心。《科技報導》自1982年1月15日創刊號迄今已40年,發行期數更達486期,是台灣第一本,也是最長壽的產官學研綜合刊物。
1981年中,任職榮總的周成功教授提議創辦《科技報導》(以下簡稱《科報》)作為聯繫台灣科學界刊物。該刊定位為《科學月刊》姊妹刊(以下簡稱《科月》),初期曾惠中擔任發行人,周成功教授負責編務,採編人力則全部來自《科月》的支援。 在沒有網路的時代,研討會、學術演講等科技訊息分散於各研究單位,宣傳管道不足,因此《科報》在創刊初期乃由周教授親至國科會抄下訊息,轉交編輯彙整成一條條報導。《科報》初期發行量為6,000份,贈送名單則來自學會及各校教職員通訊錄,由宓世森(詩人辛鬱)一一從名錄影印後黏貼寄送。
由於讀者對象明確,《科報》吸引許多儀器商願意投放廣告,廣告收入不但支撐該刊,也意外成了《科月》的重要財源。《科報》每月定期發行,40年間多次版面調整與擴版,以因應科技社群的不同需求。內容包羅萬象,含括時事評析、學界動態、緬懷紀念、焦點話題、專題評論、科技新知等,由眾多產學研專家所貢獻。舉其常投稿者,有萬家茂、周成功、林崇熙、劉廣定、曾孝明、江晃榮、林基興、洪萬生、何子樂、潘震澤、王道還、許英昌、黃國師(儀器商)、謝豐舟、陳幸一、王世仁、江才健、鄭居元、劉君燦、黃光國、洪文敦等。他們以第一手資訊與跨領域的心胸在《科報》以筆縱橫,讓本刊兼具專業性與可讀性。
隨著網路普及,《科報》原有主軸的研討會訊息在386期後比重下降;而專題報導與評論部分,早期以學者投書與邀稿為主,後來則轉向專業撰述者與學界供稿。在原《科月》與《科報》總編輯及編輯委員會之外,《科報》也開始聘任專職主編負責繁重編務,如吳松春主編自1996年從《科月》轉任進入《科報》至2012年底,長達16年。其後由趙軒翎等新生代接手編務。
《科報》報導貼近台灣科技的發展動態,掌握科技人的關心事件及議題。這些人關心台灣未來,以科技專業連繫串聯,在各自崗位上反思現狀,針貶產官學研生態,《科報》便是幾世代科技人所累積的重要資產。讓我們再次從《科報》回顧台灣科技史與社會,以宏觀視野觀照陽明交大的誕生與發展。在《科報》40周年之際,我們也以此展示向所有打造在地科技、放眼全球,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科技人致敬。
因寄送對象主要是學界人士,報導內容與形式上都以此相應而生。內容傾向科學家及大學老師們關心的議題,如國家每年科技預算、主管機關人事變動、科技界最新動態等。
由於創刊主要成員多來自生醫背景,早期內容主題偏重生醫領域,後逐漸平均發展,然目前機械、電子、AI等領域較為缺乏。報導主題早期以學術活動(研討會、學術演講、研習課程、知名國外學者來台演講)及廣告為主、而後逐漸加入學者評論、重要議題系列報導、政府科技領域訊息、科技動態、學界訊息、甚或科普圖書評論等,從單一到多元報導,從生醫擴展科技,持續在特定領域努力精進。
由於閱報對象多為研究室人員或教職人員,《科報》每期有數版刊登廠商的儀器廣告,吸引前述人員的目光。
創刊以4-12頁版面發行,內容以研討會訊息、教育訓練及論文徵稿為主,並輔以專欄文章、學者投書和廣告。
91期以後擴大報導層面消息,加入研究計畫、人事更替及專家演講等,頭版也由原先研討會訊息或徵稿論文,轉變為科技新聞報導與條列「本期要目」、廣告為主。為維持所有廣告不超過整份報紙1/2原則,版面也增加至32-64版之間。研討會訊息亦以分散板塊呈現,整體占比下降,開創各學者積極投書、百家爭鳴的年代 。
而新書推介專欄,通常由學者不定期撰寫一到兩本新書推薦文,現在雖有相似專欄「書適圈」,但已改由出版社提供書摘,編輯部審核內容後刊出的廣告形式。1997年1月(181期)改為彩色版。
217期開始頭版調整為科技相關新聞報導1則,本期精彩要目縮為一行,以及《科月》活動(主軸)或研討會、演講活動訊息、廣告訊息為主。
《科報》將版面調降為28頁,此版面數維持近15年。
頭版調整為頭條新聞1則,較大篇幅的報導或刊登明顯增加,以及條列本期要目、當期《科月》封面為主。約2012年以後由於新進學者事務繁忙以及部分學者退休,投書篇幅逐漸減少,編輯部開始撰寫新聞,或翻譯國外期刊文章。
頭版主要以頭條新聞1篇、條列本期要目、當期《科月》封面及《科報》稿約構成。
增加到40版,原因是編輯部覺得報紙太大張,決定縮小為與姊妹刊物《科月》相同尺寸(21x28cm),因此在內容不變前提下,頁數隨之增加。頭版構成主要為精簡頭條1篇(以圖片為主,精簡內容為輔),配合本期精彩要目、當期《科月》封面為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