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科學研究需輔以相對應的儀器設備方能進行,台灣因市場小,且缺乏產業鏈和客觀環境,儀器代理商因此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同時也產生諸多問題,如代理商唯利是圖、訂價過高、維修合約制度不成熟、採購方經費不足等,為此《科報》曾闢專題探討。
科學月刊社有感於官辦「全國科技會議」內容侷限於官僚機構本身,為擴大參與層面與多元議題,連續舉辦三屆民間版科技會議(1990、1992、1995年)。如第一屆「民間科技研討會」探討科技教育、科技政策、科技文化和產業科技等四項議題,參與者從教授、教師、學生家長,到學生、研究生、政府官員等,身分多元,並對各項議題熱烈討論,顯示當時科技社群已逐步凝聚共識。
行政院1989年宣布耗資百億,在五年內發射科學用人造衛星,此舉引起軒然大波,成為當時熱門話題。《科報》自93期起,連續3期開闢「人造衛星專題系列」、「人造衛星發展專題迴響系列」、「人造衛星再探討系列」等,追蹤相關報導並刊登專家學者評論;時任科學月刊社社長劉源俊更於95期發表〈我們對人造衛星計劃的關切〉公開信,累積300多位學界人士連署支持,96期頭版報導國科會回應舉辦八場座談會。為我國衛星發展的精彩論戰,於當年於科技界備受關注,蔚為熱門話題。
論文造假即研究者偽造、虛構不存在的研究資料及研究成果,或刪除和更改研究數據,使其符合研究的預期假設。此關乎學術倫理、利益與公平原則的事件,源於台灣不合理的升等制度及作者的操守誠信,是學界極其重視的問題。《科報》刊出第一篇論文造假事件為2014年日本小保方晴子STAP細胞論文造假,其後又有交大、台大及中國等學校相繼涉入論文造假。
全球著名的核災事件,莫過於1986年俄國車諾比核事故及2011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台灣地狹人稠,能源問題始終是常被提起的議題,1980年台灣第四座核能電廠的興建,儼然成為國家安全之重大事件,學者專家正反意見交互論戰,興建與否亦關涉政治、國安、意識形態、經濟利益等因素。直到2021年核四商轉公投未通過劃下句點。取而代之的其他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地熱等也加入了廣泛討論的議程上。我們從《科報》內容,或能一窺能源發展的多樣面向。
COVID-19,原稱武漢肺炎,後正名新冠肺炎。第一個病例自2019年出現後迅速擴散,傳染力經過多個變種不停提高,導致全球疫情傳播至今仍深刻影響著人類生活。
冠狀病毒首次成了人類新興傳染病,則要回溯至2002年的「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當時SARS病毒為新病毒,病患可能會發生肺纖維化,甚至引發呼吸衰竭而導致死亡,2003年台北市立和平醫院更因爆發院內感染,而遭到封院。
Y2K為Year 2000縮寫,稱為兩千年問題,也就是電腦從1999年跨入2000年時,造成年序錯亂而產生的不可知問題。傳統電腦因以兩位數表示年分,2000年1月1日以01-01-00(日-月-年)表示,此時電腦無法識別00到底是1900還是2000,由於擔憂造成資料錯誤或發生全球災難性後果的電腦危機,遂成為當年著名的「千禧蟲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