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刊物種類繁多,性質各異,但是學生對刊物的投入從擬訂每一期專題、內容、撰稿徵稿、邀約採訪對象等,這些編輯印刷流程大同小異。若將刊物史每一段時間切開來看,從圖文內容、印刷物的物質層面、編輯生產等面向,都清晰的成為時代的見證。
校園刊物作為校園民主發聲的重要管道,台灣的大學校園裡經常成為帶動學生參與社會與公共事務的載體之一,在紙本閱讀時代更顯重要。威權時期「領袖崇拜」、「忠黨愛國」這類思想不乏浮現在當時校園刊物中。到了解嚴前後,校園刊物逐漸成為學生運動積極行動的一環,表達學生對公眾事務參與的想望。尤其部分刊物發行是透過自刊自印的傳播方式,幾乎是未經校方正式認可的社團刊物,流傳在小眾之間被視作地下刊物,如輔仁大學《甜蜜蜜》、清華大學《衛生紙》、北藝大《逍遙遊》、《四合院》等;而陽明也有學生班級或系所自刊的《橘井》、《神農坡》、《天狼星》、、《本事》、《極樂陽明》等,但相對溫和許多,內容議題設定則展現醫學生的思維與醫療專題,一些批判言論也較採平衡報導方式。這類邊緣性格強烈的校園刊物無論是濃厚文青風格抑或採嘲諷隱喻、喃喃自語、粗魯不文方式來表達聲音,都有極高獨立性及反抗性,部分刊物內容頗為生猛鹹濕。校園報刊還意外有地區文史的紀錄功能,記錄了學生日常活動與社區的人文、經濟活動。如《陽明人報》第00期就報導東華街黃荒市場的拆除;也有反映食衣住行各層面問題、批判校方政策等,內容可說五花八門。
校園刊物中對政治社會的介入,則以1990年代解嚴前後最為顯著。在全國學生運動風起雲湧的浪潮中,各大學校園社團裡,學生紛紛印行刊物加入這場改革中。如中興法商《春雷》、政治大學《野火》、東海大學《東潮》、中央大學《怒濤》、台北醫學院《抗體》、成功大學《西格瑪》等,對言論自由與校園自治推動敲出不小迴響。除了尋求校園民主改革,學生也為整個社會改革進一步推波助瀾,當時一些校園改革訴求如「教官退出學校」、「還我學生權」、「還我自治權」等,於是紛紛浮上公眾的視野。
校園刊物曾經有其時代任務,發揮了學生之間以及和學校、社會的溝通作用。當網際網路Web1.0供給我們便利的數位內容,經社群媒體的web2.0人們已可以自製內容創造個人形象,如今來到web3.0更拆解了以往內容供給的方式與認知,將人們強制吸進全新的時代。紙本、電子刊物可預想將被更為多元更為分眾、聰明的巨量媒介所淹沒,元宇宙的新媒介體驗,將造成我們何種不一樣的歷史記憶?對校園民主的影響如何?至今還在演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