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編輯的大小事
刊物編輯的大小事
A serious hobby: editing business as medical education
A serious hobby: editing business as medical education
校刊編輯印刷流程早期不像現在的便利性,電腦排版在1990年代個人電腦使用後才逐漸普及,一台印表機還是十分昂貴(30多年前Canon黑白噴墨印表機也要7,000多元)。早期刊物編輯印刷手工感十足,從撰稿、編輯、印刷通常都由學生自己一手包辦。雖然一切設備簡陋,宿舍常成為刊物編輯群的會議室,社團辦公室、學生家中或圖書館也常是刊物的生產場所。熬夜趕稿子拿著便當邊吃邊做、來回跑印刷廠校稿、為籌經費跟店家廠商套交情拉廣告、募款,這都是作為刊物編輯群的日常景致。所幸陽明院長與師長尊重學生的開放態度,以致當時學生編輯刊物時,尚不致發生前述文章內容被刪改的處境。
早期校園刊物的生產方式,最簡易傳統的方式就是直接在蠟紙上,用專用硬筆直接刻寫上文字及線條圖案(也被戲稱為刻鋼版),再用滾筒沾油墨印出。另一種比較像現在刊物的生產,則是用打字機打出文字,早期只有點矩陣印表機字形單一極不美觀,大多數編輯都是拿去給打字行打成鉛字字體,印出後開始在編輯版面上將段落字條、照片等剪貼上版面,再送印刷廠照相製版或用影印機印製裝訂,如果要有網點等效果還要加上賽璐璐片在上面疊合。
現在的校園刊物學生編輯印刷已便利許多。學生們用PageMaker、Illustrator等電腦軟體等就可以輕易自製一本刊物,或者幾乎採電子版方式,不再印成紙本讓傳播方式更多元即時。雖然如此,早期紙本時代,打字機字體、黑白影印、封面畫作及攝影創作,這些質樸生澀感至今在視覺上仍深具人文趣味,也見到了編輯群們躍然紙上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