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二年級升上三年級,第一次接觸自然課,怎麼讓孩子的內心期待上自然課,並佔有一席之地?惟「趣」而已!
當然除了老師的可愛活潑、個人魅力之外,課程設計延續低年級教學的生活化和五感體驗的方式,加上時不時出現的驚奇,才能牢牢抓住孩子的眼球,在下課鐘響時,惋惜著說「啊!怎麼這麼快就下課了?」
「科學探究與實作」到底是什麼呢?首先是觀察與提問,中年級的孩子對身邊的事物似懂非懂,在康橋我們先製造驚奇「怎麼會這樣?」讓孩子觀察後說說自己的想法,「會不會是溫度造成的呢?」「是不是水溶液的酸鹼不同呢?」
第二步驟是假設與實驗設計,針對觀察後的問題,提出假設「溫度會影響水溶液的顏色」「水溶液的酸鹼性會使水溶液的顏色不同」,引導孩子設計實驗來驗證假設。
在實驗進行前,老師的耳提面命地提醒孩子該注意的事情;實驗中順風耳和千里眼的功夫也不能少,隨時照看全班孩子的突發狀況!但最最重要的是-相信孩子,相信孩子能獨立或全組合作的完成實驗,因為孩子完成實驗所發出的光,絕對是教室中最美的風景。當他看到了他就能說得出這實驗的結論,或許語句不通順、或許詞彙不足以描述,透過老師幫忙修整一下,再向孩子確認「這是你的想法嗎?」
最後孩子能把學到的概念在應用到生活中,去發現這個世界這麼有趣,複雜的現象原來原理這麼簡單,愛上自然就是這麼自然!
中年級的康橋孩子每次踏進自然教室,心中就是充滿期待「不知道等下會什麼有趣的東西出現?」,老師們引領孩子一步步地在科學探究上建立基礎,滴管滴下的是科學的魔法,觀察更深入、提問更精準、實驗自己來、討論發表我最棒!
康橋在中年級孩子心中埋下科學素養的種子,用科學探究與實作澆灌,在科學領域的成長與茁壯指日可待!
與其讓我們直接告訴孩子答案,不如讓孩子自己擁有找出答案的能力,中年級是孩子第一次接觸自然領域這個學科的時期,這時的孩子身邊雖然有許多有趣的自然現象正在發生,卻因為缺乏實地、完整的觀察或操作經驗,而被忽視;就如同四年級水的移動這個單元,茶壺可說是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物品之一,但無論裝入了多少水,茶壺的壺身與壺嘴水位都會一樣高。這個如此簡單的自然現象,其實就是我們所知的「連通管原理」,而生活中也存在著許多連通管原理的應用,我們就要透過這堂課引導孩子透過觀察,發現連通管原理這個現象。
「假設」是透過觀察一個現象,所發現的疑問以及假說,在我們將兩個底部相通容器的中間遮住,讓孩子觀察到,兩個容器之間水會流動,並且兩個容器的水位會維持水平,藉由這個觀察讓孩子猜想到兩個容器可能有接連,甚至去假設各種接連方式。
「實驗」是證明自己在觀察中提出的假設,是否正確的一個歷程,也是科學訓練中求得真理、答案的必經之路。因為這些自然現象的答案並不會自己出現,而是需要經過反覆實驗驗證才能得到結果,那才是真正的答案。因此當孩子假設了兩個容器各種連接的可能後,藉由3D列印的教具,讓孩子猜想的各種容器連接方式具現化出來,實驗後才驗證出,原來底部相通的容器水位會保持水平。
可重複性是科學的條件之一,因此反覆的驗證也是訓練孩子整個科學思考的重要環節,底部相通的容器水位會保持水平,那麼無論如何改變容器都依舊會保持水平嗎?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將各種形狀不同、高度不同但底部卻相連的容器裝水測試,透過一而再再而三的實驗,最後歸納出了連通管原理的特性。
一個小小的觀察,藉由一堂完整的自然課,孩子們透過發現問題、假設、實驗、反複驗證後找到了這個觀察背後的原理,不只是培養著孩子對於身邊各種自然現象的觀察,更訓練著孩子能夠用科學的方式,透過觀察、假設、實驗的步驟,培養出孩子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