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性」二字的意思為適合個性,二千年前的至聖先師孔子已經知道適性重要性。而適性化學習的定義為「依據學習者的個別化差異、學習興趣以及表現,產生個別化的學習經驗與內容」(Monova-Zheleva, 2005; Rosmalen et al., 2006)。教育部近年來相當重視適性學習、適性教學與適性輔導,例如「適性輔導、適性揚才,成就每一個孩子」(吳思華,2015)、「學生應適性、多元發展,可針對不同程度學生,給予不同教材或分組教學」(吳思華,2015)、「教育部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強調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及適性揚才之教育理念適性的重要性、電腦化適性」(吳清基,2010)。而電腦化適性學習(computerized adaptive-learning)的目標是將正確的內容,在適合的時間,以最適合的方式傳遞給正確的人(Shute & Towel, 2003)。系統評估使用者學習狀況之後,將使用者需要學習的內容呈現於使用者的電腦,達到適性學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