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嘒壎的錄像作品的創作方式運用數位攝影機具將日常生活中人們容易忽視的物件和現象影像化。徐嘒壎認為,在她的創作裡,數位攝影技術的使用可被視為一種彌補身體感官不足的延伸:數位攝影機具在藝術創作中扮演一種半透明的義肢角色,在被拍攝物拍攝者以及觀者之間形成一個浮動關係。在拍攝過程中創造一種存於物質性,機械性,知覺性之間的韻律。
徐嘒壎的影像給出了一種間接的想象維度,促使觀者面對一種看起來很熟悉卻又不熟悉,好像能辨識但又辨識不出來的,看似舒適卻其實需要花費耐心的情境氛圍。這是一種迥異於觀看主流商業影像的不安全感:不直接傳達,不直接給出答案,不直接供應視覺享受。
如果把日常看成一行文字,她的作品就像是文字中的額外加入的標點符號,既是一種造成文氣裂斷的間格,卻也能看成一種兩者以上的事物共享的邊界空間; 在不同的標點符號介入之下,文字於是組構出不同的意義。這種邊界空間給予了看似平凡的日常一些額外的空隙。在空隙中,觀者能享有一個場域靜靜地凝視,觀看影像不斷緩慢交替的曖昧模糊,找到與影像一同呼吸的觀看韻律,也期待觀者能在這種邊界空間中,找到內部外部時間交織出來的一種新時間感並加入新的意義。
徐嘒壎的作品中,沒有線性的敘事線可以跟隨,也沒有強烈傳達的宗旨面可以依附。最強烈的元素是異於正常速度的時間感與被動沉浸式的氛圍:在開放性的空間中尋找私密感;在碩大中尋找微型;在微型中找尋浩瀚;在陌生沒有安全感的空間中尋找一種不可自拔的依戀。她的作品呈現一種靜謐的姿態,既不張揚也不強勢,堅定的等待某種願意合拍的觀者類型:投入知覺,投入想像與腦中反複的再次回憶。她的作品難以分類,不只是純粹的錄像作品,而是動態影像裝置,也是一種動態繪畫,也能看作是首影像詩。
徐嘒壎的研究興趣在於:在藝術,語言與科技之間,多重媒介化的知覺經驗與情狀。她的研究著力於探索一種創作實踐的過程,特別在對於數位動態影像認知,不只是關注它的虛擬性或實質面,而是深入地去思考是否數位影像能夠成為一種方式去探索並且進而視覺化或檔案化人類知覺的生理脆弱與心理多變。研究的過程中,這些思維流動也帶出了一種跨語言研究。
語言是一種表達的方式,一種媒介,也是一種義肢; 在英語系國家求學研究與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徐嘒壎發現一種中文方塊字與西方英文字母式思維的差異。身為中文母語人士,在思考的內部,對於某事物的思維或即席反應通常還是以母語優先。但在思考的外部,閱讀,書寫與表達的過程,是以英文進行思維與演說,反覆出現的東西文化語言語意差異會造成一種介於中間的語言新產物。這種情況徐嘒壎認為跟使用數位機具表現腦中的畫面是很類似的,都是一種使用『義肢』轉化運送某些內部的東西到外部的過程,都是一種發生於客觀化的情境之下的創造性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