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志恒咨商心理师
女儿相较于其他同龄的孩子,比较害羞内向,面对不熟的人或团体,会显得比较退缩或安静。
因此,每当我和太太带孩子去体验各种才艺课程时,常常第一次去上课,女儿玩得很开心;第二次就说不想去,因为和其他人不熟。
其中有一门课是肢体律动课,授课老师相当亲切温柔,女儿也很喜欢她。但每次上课前,女儿仍要赖在妈妈身上许久,也不肯让妈妈离开。
老师煞费苦心,为了帮助女儿减缓上课前的焦虑与害羞,和女儿约好,上课前一晚,会打电话来和女儿聊聊天,还邀请女儿隔天当她的课堂小帮手。
有天晚上,老师的电话来了。我听到女儿和老师的对话,老师开了很多话题,问了很多问题,女儿脸上笑着,但回答却很精简:「嗯」、「对」、「有」、「没有」……。
老师问:「你还记得班上有哪些同学呢?」
女儿:「……」苦思中,回答不出来。
老师:「像是,美美、花花、芸芸、草草….,还记得吗?」
老师念了几个名字,女儿酷酷地回答:「记得」。
老师又说:「还有,那个永永,常常跑去窗帘旁边的那个男生,还记得吗?喔!他还在学习怎么更专注。」
「对了,还有梦梦,很活泼的那个,她还在学习怎么遵守游戏规则。」
老师又说:「他们和你一样,都还在学习。而你还在学习怎么更大方一点、勇敢一点,是不是?」
听完这段对话,我对老师深感敬佩。
除了积极帮助孩子融入团体外,从老师的遣辞用字中可以知道,她是一位具有「成长型思维」的老师。拥有「成长型思维」者相信,一个人透过付出努力或不断学习,是可以改变结果、不断进步的。这样的信念,会让一个人面对挑战时,更为积极、更有动力。
相对于「成长型思维」的是「固定型思维」。也就是,相信才华天注定,一个人的表现如何,和天生的智商或能力有比较大的相关,天分不够的人,怎么努力也没有用。
这样的思考倾向,会让人只愿意做有把握的事;而在困难的挑战前,划地自限、提早放弃。
女儿的才艺课老师,提到班上比较特殊的孩子,不会说他「很会分心」,而是说他「还在学习如何更专心」;不会说他「很爱干扰秩序」,而是说他「还在学习如何遵守游戏规则」。
而对我女儿,老师则是说:「你还在学习如何更大方一点。」
这样的表达方式,正在传递一分信念:「你不是做不到,而是还没学会。」这便是成长型思维。
师长对于学习的信念或态度,很容易透过言语影响到孩子,而让孩子也对自己太快下定论,进而认定自己就是某一类的人,而过早放弃创造新的可能性。
其实,只要改变一点点说话的方式,就能带给孩子不一样的暗示与启发。
没错,与同年龄的孩子比起来,我女儿确实偏向害羞或内向。我愿意接纳她的这份特质,不会因此责备或数落她。
同时,我也鼓励她尝试新的可能性,面对陌生人群,愿意主动一些、愿意多响应一些、愿意多表达一些。做不到没关系,你不是不会,而是还在学习中。
在「幸福」的组成元素中,其中一项就是「迎接挑战」。面对挑战时,孩子需要拥有「成长型思维」——相信自己「不是做不到」,而是「还没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