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志恒咨商心理师
最近这一阵子,女儿又常吵着「我要妈妈,我不要爸爸」;对她母亲有着极高的依赖,相对地则较为排斥我的陪伴或协助。
两年前,孩子刚上幼儿园时,我曾经为此吃过苦头,也感到失落与挫折。后来情况渐渐好转,我日益获得女儿的「接纳」。
然而,好景不常,类似的剧情再度上演。
放学莫名生气,把爸爸当空气
平时,多半由我接送女儿上、放学。有一天,我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正等着她出来时,里头有几位孩子见着我,和我热情打招呼。
他们都是女儿班上的好朋友,曾来家里玩过,因此与我有些熟识。看到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如此热情,我的心里开出一道彩虹。
唯独有个人,始终表情冷酷;缓缓地背起书包,慢慢地走出教室。她连瞧我一眼都没有,似乎把我当空气。对,那个人就是我女儿。
我亲切地问候她,并提起:「刚刚你的好多同学都跟我打招呼耶!」
「哼!我不要你说话!」女儿大声说,我来不及反应:「什么?」,她又说:「我就是不要你说!」
见她怒气冲冲,好吧!不说就不说,我陪着她慢慢走回家。一进家门,他与太太热情相拥,互诉思念,留我在一旁吃味地待着。
最近,有几天早上,太太先出门上班,我接着准备带女儿上学去。一瞬间,女儿不知为何悲从中来,落下眼泪,直说:「我想妈妈,我好想妈妈!」
我说:「妈妈已经去上班了呀!」
「可是,我很想妈妈呀!」女儿说着,眼泪不断落下,整个脸都湿了。
「刚刚,你不是有和妈妈亲亲和抱抱过了吗?」
「不够不够,我还想要!」女儿拼命摇头。
「那爸爸给你抱抱,好吗?」我说:「有爸爸陪着你呀!」
「我不要爸爸,我要妈妈!」
他的悲伤难以安抚,我只好说:「下午放学时,我让妈妈去接你,好吗?」她的情绪才慢慢冷静下来。看来,她特别需要妈妈在身旁。
Photo by Jordan Whitt on Unsplash
Photo by mali desha on Unsplash
女儿不只对母亲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许多本来可以做到的事情,也变得难以自行完成。像是,吃几口饭就要人喂,不愿意自己洗澡,还有,变得胆小,不敢自己去上厕所等。
有一回,我和女儿在家里玩竹蜻蜓。竹蜻蜓飞到柜子后面,怎么找也找不到。我嘴里念着:「真是奇怪了,竹蜻蜓怎么就这么神奇地失踪了?」
女儿突然跳到我的身上,紧紧抱着,一直说:「你不要讲了,我会害怕。」原来,女儿听到「失踪」两个字,感到很恐惧。问她为什么恐惧,她又说不出来。那一整天,就算白天在家里上厕所,也要人在旁边陪着。
种种迹象,显示女儿出现了退化反应,行为表现倒退了两、三岁。
一开始,我们半开玩笑地说:「怎么像小北鼻一样呢!」
后来,我和太太讨论过后,发现到她心里似乎缺乏安全感。
幼童的行为退化相当常见,除了无法做到原本会做的事情之外,也会显得过度焦虑、易受惊吓,变得相当依赖、黏人或常哭闹不休,晚上睡不好、常被恶梦惊醒,或者尿床等。
有的孩子,则是展现破坏行为,像是对人吼叫、摔东西、推打手足或同侪,因此受到责骂或惩罚,也藉此获得大人的关注。
幼童的行为退化,常是因为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通常是生活中出现某些压力源。
而检视我们最近的生活,似乎没有什么太大变动。唯一的可能,也许是女儿快要从幼儿园毕业,准备进入小学了。
这段时期,我和太太时常向女儿提起,就要上小学的事。我们向她预告,上了小学会发生的事情,以及我们会如何要求他。本想让她有个心理准备,反而令她倍感压力。
而我想,幼儿园的老师们也会不断提醒孩子:「就要上小学了」,并且用更高的标准要求孩子的表现,要孩子更加独立。
这些都只是我们的观察与猜想,或许有其他压力源也说不定。不管如何,孩子的行为退化,显示内心有着不安、焦虑或担心。
这时候的孩子,是极度需要安全感的。
而原本偏爱妈妈的女儿,在当感到安全感不足时,就会不断吵着要妈妈,不想要爸爸。我虽然感到失落,但也不断安慰自己:「孩子不是不爱我,而是此刻更需要妈妈。」
于是,这一阵子,我们对孩子会有比较多的「允许」,并降低某些要求的标准。或者,仍会要求孩子做到,但会给予比较多的协助与陪伴。
而如果女儿早上出门前吵着要找妈妈时,我会请太太方便的话,下午去接女儿放学,也许女儿的心情会好一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重重关卡,父母要能提供不同形式的陪伴或支持。幼童的语言能力有限,不一定能清楚表达,我们可以猜测性地试着帮他们说出内心话。若真的找不到答案,就只能继续观察,且战且走。
无论如何,当孩子出现行为退化时,肯定是遇到了挑战,内心感到恐惧与担忧。那些担忧在大人眼里都是小事,但对幼童而言,却如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
请不要斥责或嘲讽孩子:「以前做得到,现在怎么都不会了?」,而是允许孩子暂时可以退化;暂时做得不够好,也没有关系。
父母的宽容与允许,能牢牢接住孩子内心的担忧,带给孩子滋养与支持;一旦安全感足够了,孩子就有力量继续往前走。
过了眼前这道槛,你将会看到孩子的进化,并且,继续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