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種」可以再細分為「外來入侵種」和「單純的外來種」。保育工作者不認為要對抗與移除所有的外來種,他們重視的是可能會變為入侵種的外來種。通常只有極少數的外來種會變成入侵種,然而這些入侵種可能造成嚴重的生態影響或其他損害。因此政府相關單位應該要針對進口生物進行風險評估,看牠是否容易逃脫,會不會變成入侵種。比較不會變成入侵種的物種才允許進口。此外,也希望民眾配合,避免非法偷渡外來種進入台灣,因為要是沒有評估過的生物,散布到野外去,有可能會變成外來入侵種。
李老師表示,目前有六種外來種兩生類出現在台灣,包含海蟾蜍、溫室蟾、 美洲牛蛙、亞洲錦蛙、斑腿樹蛙,和海蛙。當中不是所有的外來種都是入侵種,目前海蛙的分布比較侷限,因此並沒有針對海蛙採取特殊處理。然而對於其他的外來入侵種兩生類,則是盡量移除發現的個體。目前有目的性的移除對象包含海蟾蜍跟溫室蟾,希望能把剛發現的入侵種圍堵起來,避免問題越來越嚴重。然而針對幾乎已經遍布全台的斑腿樹蛙,則是希望在與牠共存的狀態下,盡量減少牠的危害。作法是策略性的在特定的區域移除班腿樹蛙,例如在國家公園、生物保護區或保留區內,若發現斑腿樹蛙出現在其他原生種樹棲型蛙類的棲地,就要想辦法將牠移除。移除的方式包含直接抓走成體、移除蝌蚪,或是改變棲地類型,讓牠不容易繁殖。像是斑腿樹蛙喜歡在樹蔭下的水桶繁殖,保育工作者就會跟農民建議,不要把水桶放在樹蔭下,用教育宣導的方式,引導大家更認識兩生類的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