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李老師在台灣兩棲類保護協會工作時,進行的特殊活動是「蛙類大調查」,他會負責樣區的規畫與結果的分析,這個活動已經持續了九年。活動進行的方式是一年選擇一個縣市,由兩百多位志工在晚上到那個縣市的各個地方做調查。志工們兩人以上結伴同行,穿著雨鞋與禦寒衣物,攜帶手電筒、溫溼度計與其他紀錄工具。抵達樣區後,先記錄天氣與溫濕度,接著再記錄樣區內出現的兩生類之種類、數量與型態(例如成體或是蝌蚪,如果是成體,再記錄性別)。李老師在當天志工調查結束後,要立刻彙整資料與分析結果,並在隔天早上將成果分享給大家。
由於進行兩生類調查時,動物的數量會受天候影響,是否正值繁殖季也會影響出現的動物數量,因此若是只看短期的調查結果,會發現動物的數量起起伏伏,變化很多。因此近年來協會會針對蛙類重要的棲地,利用固定樣點的監測,透過數量平均調整的方式,去推算近年來此物種的趨勢是增加還是減少。例如調查結果發現翡翠樹蛙、外來種的班腿樹蛙都有明顯數量增加的狀況;而盤古樹蛙、長腳赤蛙則逐年減少。不過影響兩生類數量的原因有很多,必須長時間累積資料,才能看出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