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了解保育工作者調查的方式,且透過實際觀察去認識兩生類。我們和老師一起討論與規劃了夜間觀察的活動,地點是學校附近的芝山岩。我們在行前討論時進行分組,以及分配要攜帶的物品和分配不同的工作,有人錄音,有人做過程紀錄,有人拍照。
2023年11月18日活動當天,天氣乾冷,大家傍晚拿著手電筒與揹著輕便的背包,在學校附近麥當勞旁的街道集合,整頓好隊伍後,就輕快地踏上前往芝山岩的路程。路程不長,我們很快就抵達目的地。我們和李承恩老師在芝山岩的考古教室旁會合,李老師詳細的跟我們說明觀察與記錄的方法,他提醒我們在調查前要先收集環境資料,才能進行路線規劃。紀錄表中要記錄的包含天氣,棲地特徵,以及出現的動物。紀錄表的欄位清楚的劃分許多天氣因素與青蛙型態的分類,其中讓我們最意外的是「屍體」也算是一種動物的行為狀態呢!而且大雨和小雨的分類方式也很有趣,需要撐傘的就算大雨,不需要則是小雨。看完表格後真是令人躍躍欲試。
說明盤古蟾蜍的特徵
樹幹上的馬陸
無疣蝎虎
無疣蝎虎腳趾有兩列皮瓣
芝山岩的環境是開墾地,包含水池、樹林和附近步道。我們先環視附近的水池與落葉堆,據說在姑婆芋葉柄上或樹枝及腐葉堆中都容易找到兩生類。李老師很快就找到一隻盤古蟾蜍,牠看起來像受到驚嚇般想努力掙脫,使勁地踢著腿。李老師跟我們介紹蟾蜍的外型特徵,雄蟾蜍的前肢有婚姻墊,在假交配時能抱緊雌蟾蜍。我們好奇的觀察與拍照,之後沿著步道緩緩向上爬,大家認真地用手電筒去尋找小動物的身影,然而或許是因為空氣乾冷的關係,除了之前在水池附近找到盤古蟾除外,我們都沒有發現其他兩生類動物。然而雖然沒看到青蛙,我們卻有一些意外的收穫。我們發現樹幹上的馬陸,以及石柱上的無疣蝎虎。馬陸身體顏色很鮮豔,有很多步足。蝎虎長得有點像居家環境會出現的壁虎,用手機放大拍照發現,牠腳趾頭上有兩列皮瓣,非常特別。
這次的夜間觀察活動,是非常有趣和特別的經驗。讓我們體會到要觀察兩生類動物,原來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啊!天氣、地點和事前的規劃與準備都很重要。我們體會到保育工作者調查過程的辛勞,多虧他們的努力,才能累積很多的資料,讓大家了解台灣的生態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