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豐田示範、下自成蹊
作者:李兆華 老師
2023年10月25日
導言▶
17日朋友傳來,豐田日本國內7工廠,11生產線因16日某供應商的事故導致停線。20日的新聞報導,此異常對應仍在持續中,預計最快將於23日恢復生產。
新聞總是異常、壞消息多,看在大家的眼中,這事情應該是怎麼一回事呢?豐田是如何看待這事情?總是讓人摸不著頭緒。但若從豐田「培訓人員、從長遠、整體」的角度來思考的話,就能更加理解豐田生產方式的JIT與自働化是如何在日常活動中扎根的。
肖燕老師翻譯,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豐田示範》是1988年,19歲進入美國肯塔基豐田成形部現場的Tracy Richardson女士,接受豐田培訓師指導從作業員、班長到組長,以至於自己擔任培訓師30年的過程與心得,絕無僅有的一手體驗,值得大家參考。
在前文「少辛苦、準交貨、多銷售、多拿錢」的專欄中,杜冑先生是「捷安特昆山」改善活動的關鍵人物之一,轉載的文章是,即是杜先生的《豐田示範》讀後感。這只是引言,閱讀全書將更能體會豐田為何會經常大小停線,危機不斷的原因了。因危機而謙卑,知不足而能思改善。
本文▶
轉載: https://mp.weixin.qq.com/s/5201fYIchQywLriuuWbXdA;
作者: solo遇見
轉載內容如下▼
拜讀李兆華老師推薦的《豐田示範》這本書後,才發現大家一直在苦修「內功」卻收效甚微的原因,並不是大家不夠努力,而是大家沒有將豐田的DNA「植入骨髓」,才導致走了很多的彎路、岔路,沒有更深入的滲透式的改變,維持與傳承當然會難上加難。思維模式不改變甚至不一致,更會導致團隊內部分歧不斷,陷入無限「內耗」之中,下面先來介紹一下豐田的DNA構成。
GTS6 + E3 =豐田的DNA
說明:
GTS6 (解決問題的六項能力):去現場觀察(Go to see)、掌握情況(Grasp the Situation)、獲得解決方案(Get to Solutian)、進行標準化(Get to Standardization)、追求可持續發展(Get to Sustainability)、再度延伸(Get to Stretch)
E3 :每個人(everybody)、每天(everyday)、參與(engaged)
接下來先針對解決問題的六項能力結合目前狀態做說明,希望大家能有進一步理解,重點要做思維與認知的改變。
1)去現場觀察
目前做現場改善卻不到現場的人已然很少,過去為了讓大家看的懂現場走了很多彎路,行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料架旁的行燈在亮,卻無人理睬,很多管理者都認為有了行燈就結束了,剩下的執行的人處理就好了,信息看板做了不少,但卻沒幫上需要該信息的人,徒增彼此的困擾而已。想想高鐵的信息看板,如果我們做不到,應要想些適合我們的方法。
我們應從實物庫存的觀察入手,這是比行燈更好的目視化,用碼表測量時間,找到不平衡的工作目去改善,這些觀察手法大家都可以應用,發現問題。
另外,現場觀察最大的阻礙就是自我的假設,請大家直面自身的弱點,才能真正掌握情況,從而對策改善。
2)掌握情況
很多新人到現場掌握情況都是靠問,問員工或主管後然後交差了事,其實最簡單的是從現場職責入手,有沒有按標準執行,標準是什麽,實際有按標準執行嗎,為什麽不能按標準執行,為什麽執行標準不能做出良品等等,這些情況才是真實現場的反映,身為教練的主管,在這件事上的職責更為重要。
3)獲得解決方案
找到真因從而對策,切記盲目對策或是不下對策。回顧過往幾年,摸索嘗試是一個必經的過程,討論到一定程度共識好就可以開始個案試運行了,修改到滿意後再橫向展開,這個思維大家亦可嘗試,這也是很快找到最優方案的方法。也有很多技術專家「瞻前顧後」,思考了很多方案遲遲不敢行動,為此耽誤了很多時機,這是很不可取的!
4)進行標準化
這是最重要的一步,很多改善做的很好,最後因沒能得以維持而草草收場,根因就是沒有做標註化或是維持新的標準執行,這些當然與管理者的堅持息息相關,這樣的素質也是管理者必備的。很多人曾自述自己不適合做管理,也講不出為何,也許就是在這個方面的不自信吧,也可見具有這樣的素質難能可貴。
5)追求可持續發展
改善的眼光要放長遠些,經常會聽到「這樣做至少現在沒有問題」,那未來的呢,就不能保證了,到時再來改嗎,不對,在已知問題中需求最佳方案才是兼顧未來,這樣做也可避免重復改善帶來的資源浪費。
6)再度延伸
以很多工廠在增設的AGV為例,沒有修改原來的人工搬運作業的部分標準,就直接導入AGV是行不通的,反而可能增加其他安全問題。把改變當成一種文化,大家都應該熟練「新」的技術與方法,才能不斷的創新提升!
E3 :每個人每天參與
以最近在推動的「快速換模現場觀察會」為例,現場員工/主管/換模技術員/生技/品保/設備相關人員都參與進來,對策後每天都會關心改善進度及問題點,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氛圍,連鎖螺絲的圈數都可以細化檢討,相信沿用此方式,很多問題都能得以解決。
此過程切記不能急躁,很多人將改善理解為短跑,這個做完了就結束了,其實應為馬拉松,每天的循序漸進,才能帶來穩固的變革。
思維與認知提升應該是人才培訓內容的重點,只有這樣才能把改變當成一種文化。
豐田公司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經典故事。
一名員工在車間巡視的時候,看見地上有一滴油。
如果是你,你第一反應是什麽?把油擦掉嗎?
他沒有,而是思考為什麽會有一滴油呢。
他環顧四周,擡頭一看,油是從頭頂的螺絲滲下來的。
當他把螺絲擰下時,發現裏面墊圈老化了。
他也沒有直接更換墊圈了事,而是又思考為什麽周圍的墊圈沒有問題。
他把旁邊的墊圈也取下來,對比之後才發現,兩個墊圈出自不同的供應商。
最終,他把這個問題及時反饋到了采購部。
問題不但解決了,還完美地規避了下次同類事情的發生,他也因此升了職。
所以,遇到事情,不要陷於應激行動,而是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麽。
如作家金惟純所言: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在更高的維度才能找到。
總結:
豐田DNA的思維模式確實是值得大家借鑒,相信在運用中也會找到新的思路,切記生搬硬套,沒有掌握精神就會導致徒有其表,只能算浪費資源而已。
做任何事都不要想著走捷徑,唯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才有厚積薄發之勢,諸多大事很難一蹴而就,只得堅持長期主義。讓體製精神深入人心,仍需從培育人才入手,讓員工與目標一致。成為一名真正的領導者,自上而下,激勵和服務員工,相信終有一天團隊會迎來嶄新的階段!
以上分享,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