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少辛苦、準交貨、多銷售、多拿錢!
2023年08月09日
這回上海之行參訪了三家工廠,其中兩家是長期實施豐田生產方式的公司,在景氣好時,千山獨行顯得孤獨,在此整體訂單不足的情況下,卻意外地顯得亮眼突出,展望未來,現狀的市場水準可能已是新常態,過去已矣,現在我們要為未來做好什麼準備?
應捷安特昆山余總經理的邀請,參訪了久違的昆山工廠,並參加了下午的供應商交流會。疫情開始之後,2020年以來的蹲馬步、練內功,讓工廠內景象一新,準備迎接逐步復甦的國內市場。刊頭的照片是一樣的硬焊作業,改善前後的生產線狀況,我觀察到作業員完全不同的精神狀態與臉色。
以下是余總經理興奮地告訴我的幾個改善特色與我觀察到的要點:
1. 鑑於海外主要零件的長交期與市場的劇烈變化,將以往的「產能規劃」改為「產銷規劃」。以往只要根據訂單生產交給銷售公司就行了,但現在必須與銷售公司更密切地協調,根據市場最新、實際的銷售狀況,直至發出供應商的交貨訂單之前,才鎖定最後的生產計畫。之後若再有變化,也不再更改供應商的交貨計畫,而由自家工廠吸收零件,調整生產計畫來對應。
2. 與銷售公司之間有3-6個月的銷售預測,3個月的正式訂單,1-3個月銷售訂單的滾動修正計畫,14天前鎖定計畫,開始對供應商發布交貨指示(1-1-10)訂單,到交貨之間若有異常,須隨時提報以為挽回的機制,所以較之以往,與工廠生產連動的供應商「準時交貨率」大為改善。隨之而來的效果是工廠零件交貨區降低了庫存,且耗體費體力的物流作業也得以輕鬆順暢。
3. 以往「車架、塗裝、裝配」上下游的製程之間,並未一對一地對應,在分歧合流之處總是過猶不及,而堆積了庫存。本回已將前後工程做了一對一的對接。不但減少了工程間庫存,管理與異常對應也變得非常簡單明暸,若有異常,可立即被發現,甚至必須停線,但結果是異常逐漸地變得少了,流動更順暢。
4. 以上生產計畫從以往「單純預測」改善成了「預測+銷售實績」,而大幅的縮減了生產與真正需求之間的差距,與製造部門降低庫存地暢流、短生產前置時間,雙管齊下的結果,供應商庫存由5天降到了3天,所有廠內零件的物流效率也提高了。而銷售公司也因為可以更快速地得到市場需要的產品,戰力大增。下左圖是2017年9月,右圖是2023年8月的零件交貨場狀況。
5.「慢慢改、持續改」,是我觀察到的高成功率改善的訣竅。余總經理對此做了以下的回應:「要做改變,實際上是困難的,我總是到現場觀察,對於覺得奇怪的地方不斷地觀察,讓自己與對方開始覺得好像有什麼地方有問題,而開始思考是什麼?為什麼?這需要時間。為什麼台車要用推的而不是用拉的?為什麼要花那麼長的時間訓練新人?為什麼要用這麼多人?為什麼庫存降不下來?線外的主管是在做什麼?幕僚能做什麼來幫助現場?這作業要如何自動化?⋯⋯,這是一個全體學習的過程,持續做、持續地試,雖慢猶快!」
6. 我也觀察到與以前比較,流暢的現場、輕鬆的作業。我問到因此得到什麼具體結果?余總經理回答:「各項經營指標都改善了、員工作業輕鬆、薪資也提高了。供應商、銷售公司更願意與我們合作。」真是進入了我常提到的:「顧客滿意、老闆滿意、員工滿意、社會滿意的善的循環。」
余總經理也提起,他是從2010年開始參與昆山廠的建廠與營運,這工廠是以豐田生產方式的流動概念建設起來的,13年來終於逐步地將所學的豐田生產方式落地,也許是因為師出同源,他也說出了原田武彥先生寫作《流的傳承》的心情:「37年來跌跌撞撞,終於有了劉創辦人念茲在茲的,銷售與生產同步連結的理想型態,雖建構困難,但維持也不容易,因此希望能將此經驗與具體的成果傳承給包括供應商、銷售公司在內的後輩。」
在下午的供應商交流會中,余總經理多次提到,各位親眼目睹了2021年向大家宣示改善計畫迄今,從銷售公司的訂單到捷安對供應商的採購訂單、內部生產指示、製造流程與最終的交貨改善內容,若這些內容能對各位有所啟發,希望能立即活用於貴公司,若有不明白的地方,希望能來找我,我將再對各位詳細說明。這也讓我想起了《豐田生產方式》中所寫的,約在1960年代,大野耐一先生將自家的改善經驗介紹給供應商的情境。
我們無法掌握市場,但我們可以改善自己,當機會來臨時,將能脫穎而出,捷安特昆山的努力為我們做了最佳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