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專欄
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流動與拉動,阿米巴與TPS
2022年12月07日
作者:都安節 整理李老師直播內容
審校:李兆華 老師
全文字數:2195
閱讀時間:7分鐘
2022年11月16日晚上8點,精益高手直播間,開啟了一場特別的直播。為什麼說它特別呢?因為原定當晚邀請了李兆華老師和溢達十如的兩位管理人員,通過工廠的實際案例,來分析精實思想中的「流動和拉動」,可是諸行無常,由於桂林突發疫情,致使兩位嘉賓不能參與直播,只能臨時改為以李兆華老師牽頭,吳潔芳女士為主持人的一場關於「流動與拉動」的訪談直播。以下是直播中的部分精彩對話:
問:我們都知道李老師在臺灣豐田工作了27年,直到退休,我很好奇,豐田是有什麼樣的魅力能讓您一直在那裡工作,期間是否想過要跳槽?
答:通常一個人非常聰明能幹,而在公司又無法發揮才幹,才會想要離職。豐田的人常常覺得自己並沒有那麼聰明、能幹,甚至有些古板、守規矩。反而是這樣的人,卻能夠很好地適應豐田的環境,並激發出自己的潛力。我沒有離職的原因在於,在豐田還有自己可以表現的地方,離開這裡未必能比這裡好,就悶頭好好幹吧。戴明曾經說過,好的人在一個不好的系統裡,不一定很優秀;但一個不是很優秀的人在一個好的系統裡,反而會表現得很出色。
問:李老師太謙虛了!您提到豐田的系統,給您印象很深的是什麼?
答:豐田就像一個學校,在工作中,你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就會不斷學習,你願意學,有老師願意教,在這樣的環境中,慢慢地你就進步了。進步以後,你也要去教其他人。
問:所以,企業的文化,對員工和企業的影響非常深遠。說到這裡,我想到前一期直播,一位聽眾的提問:稻盛和夫先生提出的阿米巴經營法,把公司不同部門拆成一個個獨立核算的運營體,把團體目標與公司的目標相結合,這就和我們傳統的以個人績效考評的做法不太一樣,那麼到底哪種績效方法更能與公司目標相協同呢?
答:阿米巴的做法我聽說過,沒有仔細研究過。阿米巴是一個變形蟲,把大的系統切割成小的模組,模組間相互合作,追求共同的目標,模組本身也有績效,追求能力提升。其實豐田的文化裡也有這樣的精神。豐田把生產流程切割成一個個不同的超級市場。為了滿足JIT,大野耐一借鑒了超級市場的做法:拉式的生產體系應運而生(如圖)
在圖片的上半部分,是我們常常看到的由生管集中管理和計畫排產的推式的生產方式,每個工序按計劃生產,再把完成品推到下工序中去,理論上是要連續流動,但由於各種異常,慢慢地會在各個工序間形成了大量的庫存,看起來每個部門都在完成生管的任務,且都很忙碌,可是真正需要出貨時,卻因為各種原因,不能保證準時出貨。
而下圖把每個工序切割成了不同的部分,每個部分都包括一定的安全庫存和緩衝庫存,建立一個超市拉動系統,當有顧客需求時,以圖為例,物流從平準化箱接到提貨要求,向自工程(黃色)領貨到集貨場準備出貨,同時啟動自工程的生產指示看板,自工程收到生產指示看板,立即按照生產指示看板生產,同時因為自己的庫存減少,也向前工序(藍色)發出補貨指令。這樣環環相扣,以準時出貨為前提,每個部門自主管理,確保準時出貨。可是,要維持這樣的系統,必須具有相對應的態度,建立一個學習型的組織,因此,每個小團隊的人都需要從一個一個的異常中學習,共同努力,其實也就是把公司的目標與團隊目標、顧客需求相結合。只是在豐田的體系裡,各個工序沒有獨立核算,而是以組單位,組長為責任者的小團隊結算。從自主管理、滿足顧客、能力培養、達成目標等方面來看,TPS和阿米巴的精神是相通的。
問:對於產品比較複雜的多工序,到底是流水線好還是超市好?流水線標準可控,超市會不會標準更差一些?
答:豐田方式也有流水線,流動的概念,通常加工作業內容、工時比較接近的產品,可以用一條傳送帶相連,它的節拍時間的確比較好控制,但這不是他的唯一目的。如果產品工序比較複雜,每個工序的加工方式和時間都不同,流水線的方式就不太好把所有工序都連接起來。豐田的生產系統會根據製品的特性,以下圖的兩種方式來組合。
上圖是兩種不同的拉動狀態,一種是在每個工序後面,按品種設置店面的,是豐田標準的方式,下面這種FIFO,先進先出,可以理解為某種流水作業,對於不需要或不適合設置店面的部分,但比如工程1,就仍然採用超市的方式,但目的都是為了能順暢地流動。
問:在流動的過程中遇到插單,如何才能保證生產不受到影響?
答:對於插單,首先要制訂一個大家都必須遵守的規則,插單則是違反了既定的排單規則,是異常;要越少越好。但總是會有插單,怎麼辦呢?縮短生產交付時間,高頻度小量地發布生產計畫,生產計畫每天做一次更新和微調,來吸收臨時必須插單的異常,最後,即使要插單,插單的量也不要太大,以免影響既定的計畫。
問:剛剛我們提到了物流和資訊流,對於人的流動,李老師怎麼看呢?
答:通常說的人的流動,我們都很容易想到多能工、一人多工序、線外人員補位。可是從改善的角度來說,先做物的流動的改善,比如降低庫存,進而改善資訊流,最後再做最難的人的改變會更容易一些。
問:李老師,您怎麼看待彈性的生產系統?
答:這張PPT本來是為溢達的直播準備的,總結了在溢達的改變。2018年7月到2019年年底,我輔導溢達的項目,2019年4月從桂林瓦窯搬遷到十如新工廠。搬過去以後,極少人員流失,生產線很快順利運作。2020年起連續三年,因為疫情,我沒有辦法去輔導,而生產線與相關的人員仍然運作良好。最大的變化在於:
1、 從機能別佈局改為工程順序佈局;
此前的工廠是按機能別佈局(工藝專業化佈局),由2台自動裁切機供應16條車縫生產線,原本計畫搬遷後要再購買2台自動裁切機供應後面的生產線。結果沒買自動裁切機,而是佈置了8台手工裁切台,把原來的16條車縫線,按照工程順序佈局(工序專業化佈局)變成了8個小的生產單元。8個小變形蟲單元,可以分別應對各種不同的訂單,甚至臨時的插單。原來的兩台自動裁切機則放在線外,處理疑難雜症。
2、 從機能別大組織變為製品別小組織;
按照製品不同分為8個小的自主生產單元,每個生產單元都有自己的主管,負責品質、成本、技術、人員,相互之間可以學習、評比,真正地落實了學習型組織,上班即上學,各種能力、待遇也水漲船高。
3、 包括主管與管理人員,從技術能力單能工變為技術、技能提升的多能工、持續學習者:
漸漸地一個自律、分散型的自主管理的組織就形成了。以前只做襯衫,現在更多樣化了,訂單也增加了,提高了價值,增加了盈利,生產更有彈性。每次我與溢達人員線上視訊,他們的言談中總是會有這麼一句:「若非趙博士與楊董事長當年介紹,導入了TPS,真不知到要如何對應這三年的疫情。」人的改變、積極,可以有無限的可能。
問:李老師,在直播的結尾,能總結一下您做精益的心得嗎?
答:我常常說,聽直播不如看專欄。5年來寫了超過250篇專欄,都是我這些年的心得體會。我們常常只做事情(process)忘了公司的目標(purpose),大家都希望員工(people)主動、能幹,有好的待遇,唯一方式就是服務顧客,產出業績,才能有幸福員工,繁榮社會,永續自然的共好。所以,大家不要只顧低頭做事,也要抬起頭來看看是否與公司的目標對齊,能否做正確的事,採用好的做事方法。所以,管理要掌握3P的動態平衡(連結:內建於TPS中的通關密語)。
☆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訪問▶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