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每人心中都有一個王陽明
作者:李兆華 老師
2024年01月17日
精實同道張炯煜先生對「要責備誰?或是誰能解決?」專欄的介紹做了回饋,且傳來刊頭陽明先生的「四句教」:「企業精實之旅中,先知先覺者不僅要懂(能知能行)精實,還有責任收攬(教化)茫然的人心,改造積極向上的心。人才培育由心之動開始,這是陽明先生四句教的實踐。」
這帖子是否也是可視化的表現,在我腦中徘徊不去,每一句中都有「善、惡」。與我們熟知的「改善」有何關聯?
4. 最後一句的「為善去惡是格物」不就是「改善」嗎?吸引了我更進一步地了解。
3. 「知善知惡是良知」又是什麼?標準作業的「作業要領書、要素作業票」中有「作業內容」與「關鍵」,明記著「一定要做的事、善」與「一定不能做的事、惡」,善惡的標準是前輩經驗過的「良知」。
2. 「有善有惡意之動」呢?隨著人的成長與環境變化,人會判斷善惡而起意制定、修正善惡的「標準」。
1. 「無善無惡心之體」呢?心即是理,聖人之道是什麼,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斷事情對錯是非,標準是人既有的良知,只是被混淆,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寫到這裡,我把王陽明的四句教與TPS的標準作業連結:「心即是理,不假外求。善惡有別,制定標準。既有標準,教化致知。為善去惡,提高標準。」不就是「改善」的具體次第,也與《大學》開宗明義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相通嗎?
張炯煜先生看了初稿之後,給了我這樣的回饋:「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企業面對管理革新的重重考驗,唯有動員人心,人人參與學習與實踐,人人相信自己有能力為持續改善做貢獻,始能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台北近郊有原名「草山」的「陽明山」,是我每週末健行的終點。巧遇王陽明先生與日月同輝的塑像,值此梅開歲寒之際,與大家共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