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徒「生管」不足以自行
作者:李兆華 老師
2025年08月06日
7月9日的專欄「只看數據就下指示的人是最糟糕的」引起了許多迴響。現今的科技讓取得數據變得低成本且容易,但是否又會落入以往曾被提醒的 “Garbage in, garbage out (GIGO)” 的窠臼呢?
在群組裡有這樣的說法:「一般中小企業大多缺乏完善的生產排程能力,訂單往往直接交由現場主管安排生產。如此一來,不僅生產進度難以掌控,進而影響交期,甚至損害企業的商譽。」現在的豐田系統中工作的人,大都未曾遇過這問題。這裡有兩則軼事,可說明問題不只是在生管的問題:
1.約20多年前,我服務公司的生管部門遭遇挖角,因為外界以為我們的生管有特殊能力,所以能讓供應商在內的生產
穩定進行。一陣子之後就沉寂了。
2.以為豐田系統具有高端的資訊系統,其實正好相反。
如上圖,「穩定、平準化、標準作業、改善」的基礎,是外界一直想繞道、迴避,卻始終避不過的坑。
豐田集團內部的改善事例,常從「物與情報流圖,MIFC」的系統改善、最後工程的準時交貨開始,但很少涉及MIFC上半部,從業務接單、生管排程、採購等資訊系統。究其原因:
1.豐田集團內的資訊系統大都已具有支持TPS的特性,僅偶需根據MIFC下半部的物流改善進行小修改。
2. 在TPS框架下運作,具有同樣的DNA的各個部門,即使各司其職,亦能端出不差的成果。
話說回來,非豐田系統的公司如何活用MIFC?MIFC中必是「生管+MRP」,居於顧客(業務、採購)與工廠之間,其功能是協調各單位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從接單到交貨的流程。即使是把訂單直接交給現場主管,也要以此--「橫向滿足顧客」為前提。但事實上系統中許多WIP、成品庫存,往往是各單位追求局部效率,忽略了整體流向顧客的效率的結果。
系統中許多WIP、成品庫存,顯示了與內建了「橫向滿足顧客,QDC」的「JIT + Jidoka」本質上衝突的營運系統。「訂單往往直接交由現場主管安排生產」,其假設是現場主管可以最有效率地排程,結果當然是以「縱向職能部門」的立場來安排生產,「橫向滿足顧客」的前提已經沒有人在管理。
名義上生管的工作是根據結果催貨。再加上常見的部門別效率管理,效率越高,WIP越多、交期越長。
問題不在於分散各地的大小生管。豐田的營運系統中,也有分散於各地(總公司、世界各地域、各工廠、各供應商)的生管職能,但都能以滿足交期為前提,你所看到的所有 TPS 工具、技術--平準化、標準作業、換模、小批量、自働化⋯⋯,(JIT + Jidoka),都是在為「滿足交期、顧客」服務,在妨礙交期的「原因」上努力,是各部門合作的結果,並非獨立的生管、排程系統就能湊效。
單靠生管在「果(催貨)上努力,徒勞無功」。全公司在「因(從業務接單開始的全公司能力)上努力,必然成功。」
豐田與其他小企業一樣,滿足顧客是其DNA。只是一般公司變大後,學習西方分工、分疆封域(職能)之後,各求表現的部門間,失衡於「橫向滿足顧客,QDC」的應有路徑。如同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失去正常調控,呈現不受控制的增生,並可能侵襲周圍組織,甚至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的現象。救急的治療、事前的預防都得花心思與時間。
DNA 的突變、失衡,是生物適應環境進化的原因之一。但過猶不及,就會過不了物競天擇的關。高頻度、小幅度的試行、熟練,螺旋累積向上,是兩全其美的轉型方法。
更多的手續、更多的系統、更多的庫存、更多的無奈、更長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