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專欄
李老師專欄
為何訂單滿載,利潤卻越來越少...?
2022年08月03日
作者:李兆華 老師
全文字數:1795
閱讀時間:6分鐘
題目取自本地上周一個論壇的主題,似乎是會吸引業者關注的普遍問題。一位知名企業董事長也當場提出了「買不到零件、交期長,豐田是否有對策?」但若是豐田的系統,或豐田所傳授的方法,上述的問題並不是現在才開始處理。
我曾經說過,不論增產或減產,豐田的現場只有生產的節奏(Takt time)在變化,若遇如缺料、品質不良、設備故障等嚴重異常時,整個生產系統即逐步地向上下游停線,甚至於影響到廠外物流、供應商與顧客。但工廠的情況就像列車進站時的「定位置停止」,如同下班時,停在某個節拍時間(Takt time)結束的當下。當異常解決之後,就如同上班時,從節拍時間的起始點開始運作。整個系統的庫存,則是典型的豐田生產方式環境下,大致相同的低庫存水準,豐田的工廠除了生產之外,還是持續歡迎問題、解決問題與學習的場域,文明一點的說法是「培育人才」。
想像一下會有標題問題的現場,我遇到的普遍現象是不論何時,都充滿著庫存,包括倉庫裡的原料、零件,作業現場的零件與半成品,還有尚未出貨的完成品,而若遇異常,庫存更大幅膨脹。
以上的兩個場景,若遇到訂單滿載時,計算兩者的庫存週轉率,就能看到兩者不同的結果:
1.豐田在平日,不論市場的高低變化,即以「低庫存」與「追求與產量增減連動」的「營運費用」投入,對應有變化的訂單與營業額(有效產出),在承平期間也故意低庫存、持續降低成本。對內充分的訓練與準備,即使無法免於諸如近三年的變異,也會有較高的免疫力與利潤率。
2.另一方面,會有訂單滿載,利潤卻越來越低的現場,可能的情況是雖訂單滿載,撐高了營業額(有效產出),但分母的庫存(另也包括營運費用的投入)跟著膨脹,而稀釋了利潤率。從2020年開始,缺晶片、跨洋貨運不順暢、重複的訂單等異常的狀況下,更造成了分母的擴大,而惡化了利潤率。
3.以上兩種不同的作法,即使大家同樣地受到原物料漲價的影響,結果並不會逆轉,有著相同的趨勢。
這樣的說法在高德拉特的《目標,The Goal》中也有相同的論述。表達目標的方法有三項指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有效產出:經由銷售,產出金錢的速度。
2.庫存(有形):停滯在製造流程中,投入的金錢。
3. 營運費用(無形):為了賺取有效產出,所花費的金錢
若將此帶入庫存週轉率的算式,則是以下「連動於利潤率」的算式:
將「營運費用」加到原來庫存週轉率(資產負債表中的重要指標)的分母中,與豐田生產方式中的「少人化、少固定資產、好的系統⋯⋯」連結,是否更為貼切?
套用張炯煜先生的回饋:「以前工廠使用的KPI,庫存週轉率(inventory turns)是經營的重要指標。業績好、庫存低的公司必然整體技術、協調良好,一定會賺錢。」
當然豐田追求「低庫存」有多方面的目的與許多的具體方法,豐田生產方式開宗明義的「降低成本主義,利潤=售價-成本」,更是「攘外必先安內」的經典。原田前總經理在《流的傳承》第二章-「經營者的職責」的刊頭中,即提出了「利益是流動的紅利,利は流れ化の余剰なり,Profit comes after flow.」我認為降低本文第二個算式中的分母,即是促進資金流動的結果,自然會有較高的「包括為未來準備的『超額利潤(現金與人的能力)』」看看豐田長久以來的業績,即可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