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中國研究、臺灣研究
之學術史專題
Seminar on the History of Sinology, China Studies, and Taiwan Studies
Seminar on the History of Sinology, China Studies, and Taiwan Studies
授課教師:韓可龍(Henning Klöter)、簡宏逸
上課時間:2024年8月1日至9月6日 每週四、五 14:10-17:00
上課教室:歷史系館二樓23234會議室(上樓左轉)
學分數:36小時,2學分,計入113學年度上學期成績
分數組成:報告摘要大綱 20%、口頭報告 20%、期末書面報告 60%
期末報告繳交期限:2024年12月31日,分數計入113學年度上學期成績,直接寄給授課教師簡宏逸
本課程將探討十六世紀至今,漢學、中國研究、臺灣研究的歷史發展及其制度化過程。學生將研究這些領域的演變,重點關注塑造其軌跡的關鍵人物、地點和文本。本課程將深入理解東亞與歐洲之間的跨文化交流、傳教士語言學的影響,以及在不同歷史背景下學術學科的發展。透過本課程,學生將掌握瞭解漢學、中國研究和臺灣研究在歐洲背景下的學術和歷史脈絡,並培養適用於這些領域的批判性思維和研究技能。
This course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inology, China Studies, and Taiwan Studies from the 16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Students will examine the evolution of these fields, focusing on key figures, locations, and texts that have shaped their trajectories. The course will provide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East Asia and Europe, the impact of missionary lingu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holarly disciplin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contexts. By completing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equip with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academic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of Sinology, China Studies, and Taiwan Studies in European contexts, foster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research skills applicable to these fields.
第一週 背景知識
8/1 準備週:說明本課程之目標、實施方式、評量方式
8/2 背景知識介紹:關鍵人物、地點、著作、資料
第二週 概論
8/8 什麼是 Sinology、China Studies、Taiwan Studies
8/9 Proto-Sinology:十六世紀以降的歐洲漢學研究
第三週 語言研究
8/15 十七世紀的傳教士語言學:以馬尼拉為例
8/16 漢籍抵達歐洲、歐洲人學習漢語的歷史
第四週 建立學科
8/22 漢學研究在歐洲的制度化歷史
8/23 二十世紀歐美漢學與中國研究的歷史
第五週 臺灣研究
8/29 臺灣文學研究在歐洲的歷史
8/30 臺灣歷史研究在歐洲的歷史
第六週 成果發表
9/5 期末報告成果發表
9/6 期末報告成果發表
韓可龍教授 Prof. Dr. Henning Klöter
henning.kloeter[at]hu-berlin.de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亞非研究學系
研究興趣:多語社會、傳教士語言學、臺灣研究、歐洲漢語語言學史、華語語系、翻譯研究
簡宏逸博士 Dr. Hung-yi Chien
chienhy[at]gs.ncku.edu.tw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研究興趣:早期臺灣史、跨文化知識史、臺灣教育史、歷史人類學、文字與意識的互動
開放研究所碩士班(含113學年度入學新生)、113學年度大學部四年級以上同學修課。其他同學也歡迎旁聽。
修課同學請填寫此表單:https://forms.gle/SJ5yqoPtQ1RosJj77
旁聽同學也請填寫表單,並在附註欄加註「旁聽」。
本課程宣傳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