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能放棄農業,而有自己的農業,並不表示要對抗自由化貿易趨勢,而是將本土農產品做得更精緻、更具市場區口農產品也能維持優勢,比起拼命種糧食作物,台灣農業需以多元發展或生態取向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價值。保護農業更應該打開市場,取消保價收購制度,別企圖以保護來控制市場,反而應該給予農業補貼,因為農業有其公共價值,正視農業的非經濟價值,包括維護生態、食品安全、鄉村就業、社會穩定等。目前,稻米仍是台灣主要農作物,它的未來如何發展因此與島內的糧食安全息息相關。在自由貿易趨勢下, 鼓勵吃米、研發米食,是農政單位的目標。政府推出台灣米標章,也是為了鼓勵社會食用台灣米。若台灣米的需求量上升,不僅能讓稻農恢復耕作,減少土地浪費,提升糧食自給率,也有助於保育農村環境和國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