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團隊〉籃宇蓁、張凱睿、陳曦、李季珊、周宇晞、陳建蒝
你有聽過「人為盜獵」嗎?人為盜獵是破壞動物生態及環境的非法行為。此APP將透過互動式的遊戲學習,帶你一同了解人為盜獵以及動物保育的議題,一起為動物們盡一份心力吧!
【盜此為止】APP是由「臺北市立大學 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與「臺北市立動物園」共同攜手設計,透過精美的圖畫與互動性遊戲,並結合臺北市立動物園110年園慶活動和「人為盜獵」議題,望學習者在學習動物相關知識的同時,也能了解到牠們身處的困境,向更多人推廣人為盜獵的議題。
〈遊戲特色〉
*繪本式無負擔學習
用繪本、說故事的方式貫穿整個遊戲,每段文字皆附有配音,藉由引人入勝的劇情搭配精心設計的互動遊戲雙向結合,帶給學習者輕鬆無壓力的學習環境。
*五大互動遊戲精選
互動遊戲共有五項,如「猜猜我是誰?」、「這些是我最愛吃!」、「一起保護牠們吧!」等,將動物的專業知識融入遊戲中,使學習者能隨著劇情推進的同時,一併吸收學習知識!
*獨家原創圖畫設計
從動物、場景、各項配件皆是全新原創製作,除了有精緻可愛的動物外,還有依照動物習性所搭配繪製的棲息地等,讓讀者從配音的聽覺學習外,也能透過視覺來了解認識動物!
此APP希望藉由情境式互動遊戲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到人為盜獵的議題,以及動物保育和權益,提高大眾對牠們的關注與重視。
● 設計團隊:
籃宇蓁、張凱睿、陳曦、李季珊、周宇晞、陳建蒝
【路上遇見你】是一款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系與臺北市立動物園合作的教育型網頁,以臺灣本地的三種動物為主角設計網頁,希望透過這個網頁讓學習者了解路殺對野生動物的危害,以及如何預防及避免路殺事件發生,讓學習者建立動物保護的觀念,一起守護珍貴的動物們。
〈遊戲特色〉
*兼具故事性和知識性
網頁以小動物們要出發前往動物園參加園慶為背景,以路上所發生的事帶出我們的主題「路殺」,並介紹路殺的成因與危害和應對方式。
*以臺灣動物為主要角色
在動物介紹頁中詳細介紹了歐亞水獺、穿山甲和石虎的資訊,而園慶頁面中也有臺北赤蛙的保育專欄,透過網頁增加學習者對臺灣原生動物的認識。
*活潑可愛的作畫風格
網頁風格活潑,動物畫風可愛且與動物實際外型相符,使學習者在觀看網頁時能透過插圖了解正確知識,而整體設計色調統一,明亮清新的配色讓人在閱讀時能感受到療癒感。
*互動性高
在整體網頁中設置互動小遊戲和許多可供點擊的按鍵,按下這些按鍵可以跳轉頁面、播放聲音、跳出知識頁面等,每個按鍵都有不同功能可以讓學習者在使用時有更加有趣的體驗。
*生動有趣的音效配音
透過配音增加網頁豐富度,除了能讓視障者和年紀較小、較難閱讀中文字的學童能夠以聆聽的方式來了解我們的網頁內容,也能讓學習者在閱讀網頁時透過生動的配音感受到動物們的情緒。
● 設計團隊:
本遊戲是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與臺北市立動物園合作,配合110週年慶設計的數位學習APP──《貘貘,守護你──瀕危物種馬來貘》,藉由遊戲內容描述關於馬來貘的基本知識,和其遭遇的危機情況以及解決辦法,並建構對保育意識的相關觀念。
〈遊戲介紹〉
*製作動機
我們生活在一個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世界中。每一個物種都在地球上扮演著獨特而重要的角色,它們共同構成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由於棲息地的喪失、過度砍伐和路殺議題等因素,許多動物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並已面臨到瀕危的問題。保護動物是一項重大的責任,也是當務之急的課題之一。
*切入議題進行探討
為此,團隊與臺北市立動物園合作,主題圍繞著馬來貘及兩部分的議題,分別是過度砍伐及路殺議題,在它們的數量正在急劇減少的背景下,我們設計了一款APP,從主角的視角裡,讓學習者深入理解動物們的處境,設法去解決棲息地遭受破壞的危機,並完成互動式內容,通過層層關卡,拯救牠們免於消失。從APP故事的推進,及主角與動物間的對話,為故事增添趣味性,從主角的鏡頭深入動物們的世界,希望學習者能在遊玩過程中,激起對動物的同理心,學習著愛護這片大自然和動物們共同的家園。
*融入故事元素
在攝影家伊恩在夢境中與馬來貘奇遇的故事,透過有趣的故事及遊玩簡單的小遊戲來了解馬來貘的基本知識、遭遇危機情況、解決辦法以及保育意識的建構,讓小朋友們可以了解馬來貘的處境,並學習如何將保育概念付諸行動。
● 設計團隊
我們的熊孩子是一款由臺北市立大學與臺北市立動物園合作完成的App。透過故事、遊戲、圖片及影音讓大家認識無尾熊、小貓熊,與臺灣黑熊三種動物,並進一步了解動物保育議題。
〈遊戲介紹〉
*製作動機
配合臺北市立動物園110年園慶,動物園用13種動物去推廣及教育動物保育,而這麼多的動物的名字中都帶有「熊」字,但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熊呢?因此本團隊配合此計畫從中挑選3種名字帶有「熊」的動物——無尾熊、小貓熊、臺灣黑熊,介紹牠們的特徵習性、食物、棲息地與面臨的危機,幫助大眾對這些「熊」有更多認識,並且將動物保育的概念融入其中,引導學習者進行思考:我們與這些動物有什麼關聯?以及我們可以做些什麼?藉此將更多人納入環境教育。
*引起學習動機
本團隊希望藉由對話與情境模擬引起學習動機,藉由插圖、故事及遊戲幫助學習者延續學習興趣:以動物插圖與實際圖片輔助滿足視覺與好奇心;情境模擬故事將知識進行趣味包裝;以多種互動遊戲提供動手操作與思考的機會。
*結構完整、內容豐富的章節
App一共分為三部分,分別為知識介紹、進入故事,以及設計資訊,在故事中每一個動物章節,都足以作為一個環境教育的學習節點,形成一系列的學習媒材。在App中,我們融合了八種簡易遊戲互動於故事之中,我們的特色在於,每一次的互動都會透過音效、文字說明,或使圖像改變的方式給予對應的即時回饋,希望能藉此加深學習者對環境與保育相關議題的印象。
除此之外,每個動物章節、小節及遊戲互動皆能獨立為一個完整的學習流程,先是透過故事引起動機,然後進行教學,最後以遊戲互動作為成果檢測。而知識介紹部分,除了透過臺北市立動物園地圖讓使用者實際了解三種動物的棲息地外,也透過知識問答與解說進行更深入的介紹。
● 設計團隊
【英熊所見不同】是一款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系與臺北市立動物園合作的教育型網頁,選擇了三隻名字都有熊的動物作為主角,所以以注音「ㄒㄩㄥˊ」為出發點想名稱,因此想到把「英雄所見略同」改成「英熊所見不同」代表我們的主題,意味三隻動物實質上很不一樣,從而讓人學習到相關的知識。
〈遊戲介紹〉
*故事大綱
使用者是一位臺北市立動物園的實習保育員,但他還不太認識這邊的動物,也因此發現三隻動物名字裡雖然都有熊,卻不知道誰才是真正的「熊」,接著就由資深保育員帶領使用者認識三隻動物,在越來越認識三隻動物並完成考驗後,獲得三隻快樂動物跟一同歡呼的資深保育員。
*學習目標
1.短期目標
透過實習保育員的第一人稱視角,探索網頁內容,認識臺灣黑熊、無尾熊、中華小貓熊三隻動物的各種特徵。
2.長期目標
透過本網頁,促進學習者對於動物保育及動物生長環境的理解,進而傳遞保護動物及珍惜自然環境的觀念。
*網站設計特色
1.許多可愛的手繪圖與動物們真實照片。
2.加入注音,適合已學過注音但不認識國字的使用者。
3.內含語音朗讀功能,適合不識字或無法自行閱讀的使用者。
4.將資訊頁面與遊戲頁面分開,讓使用者可依各自需求直接進入相對應頁面。
5.網頁指引清楚,可快速上手網頁使用方式。
● 設計團隊
【寶寶成長記】是一款由臺北市立動物園以及臺北市立大學媒材與設計學系共同開發的教育遊戲軟體。西部底地大猩猩是保育等級為CR極危的物種,希望透過遊戲增加學習者對該物種的認識。
〈遊戲介紹〉
*臺北與荷蘭-兩大故事主軸
遊戲的核心在於介紹兩個故事,展示名為「寶寶」的西部低地大猩猩在臺北和荷蘭的生活,讓學習者了解他的一生。
在臺北的部分,寶寶在動物園中生活。寶寶於76年1月7日從非洲的喀麥隆來到臺北市立動物園,因為不符合國內動物採購規定,面臨遣返的危機。最後,由新光關係機構認養,並轉贈予臺北市立動物園。寶寶的管理員成了牠最佳的玩伴,細心地照顧著牠,看著牠一年一年的成長茁壯。寶寶小時候非常頑皮,喜歡惡作劇。有一次,寶寶趁保育員不注意時,偷偷溜進廚房,看到一簍芭樂,二話不說就拖著往外衝。保育員見狀,也不慌不亂,轉身拿了一根香蕉和寶寶交換,順利地取回了整簍芭樂。回憶起與寶寶相處的往事,保育員笑著說,寶寶的個性是吃軟不吃硬的,因此當他調皮搗蛋時,要懂得以智取勝,以柔克剛。
*小百科功能
小百科功能提供西部低地大猩猩的基本資料,讓學習者可以隨時查閱,增強學習效果。遊戲主要透過拼圖和連連看的方式進行,讓學習者在輕鬆的遊戲過程中學習相關知識。此外,遊戲還包含一個寫真館,展示與西部低地大猩猩相關的照片,進一步增加學習者的興趣和認識。
*注音功能
為了方便學習者使用,遊戲中結合了注音,幫助學習者更容易理解和學習有關西部低地大猩猩的知識。所有遊戲中的對話和描述都附有注音標示,特別適合年輕學習者和非中文母語者。這樣的設計不僅提高了學習的便利性,還有助於促進語言學習和閱讀能力的提升。通過注音標示,學習者能夠更準確地發音,並加深對西部低地大猩猩生態和保育知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