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7年3月二月革命 爆發 皇帝尼古拉二世下台 俄羅斯帝國滅亡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 建國,後來瑟夫·貝薩里奧尼斯·澤·朱加什維利[ 史達林] 從政治鬥爭中勝出 以計劃經濟模式作保障,在經濟大危機期間仍保持經濟持續發展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共同簽訂《蘇聯成立條約》,組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簡稱蘇聯)正式成立。 由於多年戰爭,蘇俄的生產力大大減弱。1921年的重工業產量只有一戰前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的75%的人口,莫斯科減少50%。7年的戰爭加之嚴重的乾旱造成巨大的災荒,全俄約300萬人至1,000萬人餓死。[20]發揮重大威力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和平時期再也無法推行,農民們普遍抗糧不交,糧食的徵收不得不動用軍隊才能完成。農民與工人的罷工活動甚至將矛頭指向蘇維埃政權。發生在坦波夫的叛亂席捲全國,甚至連十月革命的中堅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不要共產黨的蘇維埃」的口號參與叛亂。於是,列寧轉而實行較接近資本主義的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使蘇聯的生產力恢復至1913年的水準,然而,蘇聯依然落後於西方國家。史達林和共產黨內多數人認為,新經濟政策不僅損害共產主義的政治理想,也沒有足夠優秀的經濟表現,甚至連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構想都沒有。1939年9月納粹德國與蘇聯協同發動的波蘭戰役令二戰爆發後,按照該條約劃分的勢力範圍,蘇聯以「建立防止德國入侵的東方戰線」的名義,於9月17日出兵與德國瓜分波蘭,並發動冬季戰爭使芬蘭割出西卡累利阿並占領羅馬尼亞王國的南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部分地區,使這兩國對蘇關係惡化並親近德國。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聯合其他軸心國盟友對蘇聯發動巴巴羅薩行動,蘇聯紅軍在戰爭初期嚴重失利,蘇軍遭受重大軍事損失,在開始的頭一周蘇軍就損失九百架飛機、幾千門火炮、一千多輛坦克與幾十個正規師。之後,蘇德戰場成為歐洲大陸的主戰場。1941年秋天,德國軍隊已攻到莫斯科西北近郊,當時蘇聯政府與各國使節轉到現在位於南方的薩馬拉市。11月7日當天,蘇聯領導人史達林抵達被圍困的莫斯科市並舉行盛大的閱兵典禮,所有校閱部隊在典禮後立即開赴戰場。此活動振奮人心。當年蘇聯政府將此悲壯儀式拍成紀錄片在各地播放,在二戰時對團結國家民心發揮極大效果,為蘇聯爭取最後勝利奠定堅實的基礎。蘇軍最終在莫斯科戰役擊退德軍。1943年初,蘇軍經過浴血奮戰,獲得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後,擊潰軸心國軍隊,並在庫爾斯克會戰大勝德軍,蘇軍在戰場上掌握主動,1944年蘇軍攻勢猛烈,東歐三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向蘇聯投降,德軍全線崩潰。1945年5月1日,蘇聯紅軍占領納粹德國首都柏林,同年5月8日納粹德國投降,歐洲戰事結束。1945年8月8日,蘇聯紅軍對日本宣戰,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北部,全殲日本關東軍,雖然蘇聯和日本的雙邊關係在1956年簽署《日蘇共同宣言》後正常化,但是兩國卻因在北方四島的領土爭端而未簽署和平協議。 1944年10月,圖瓦人民共和國加入蘇聯。1945年,蘇聯與中國代表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在韓戰中,金日成曾經得到史達林很多幫助,蘇聯空軍秘密參加韓戰,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前司令王海承認雖然被施加很多限制(如只能在平壤及平壤以北的米格走廊作戰,不准在海上或韓國領空作戰),但韓戰初期「空戰仍然主要是蘇聯空軍打的」 1948年莫斯科通知狄托,蘇聯決定撤回全部在南的蘇聯專家和工作人員,雙方正式交惡。 因美國及西歐各國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倍感威脅因此在1955年成立華沙條約組織抗衡,冷戰格局已經浮現。 1953年3月5日,史達林突然病逝, 此後,蘇聯進入赫魯曉夫時期。 1964年10月14日,赫魯雪夫被以不流血政變方式被迫下台,布里茲涅夫取代其出任第一書記,成為最高領導人,1969年,蘇聯與同屬社會主義陣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多次發生邊境軍事衝突,幾乎瀕臨戰爭的邊緣,此舉也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國的關係在1972年後得以改善,冷戰的局勢也開始轉變為中美聯手抑制蘇聯。 1982年,布里茲涅夫去世,其後繼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安德羅波夫及契爾年科皆在上任不到兩年便病逝。1985年,54歲的戈巴契夫當選新任總書記,蘇聯進入戈巴契夫時期。 戈巴契夫屬於改革派。1986年,戈巴契夫在經濟改革受挫,進展緩慢的情況下轉向政治改革,在他與他的親密同僚和朋友雅科夫列夫、謝瓦爾德納澤等人共同的集體領導下,蘇聯開始實行經濟重建和開放性政策 1991年12月25日,為了避免蘇聯境內爆發內戰 ,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宣佈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葉爾欽。12月25日晚,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由俄羅斯聯邦的三色旗取代。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決議,宣告蘇聯正式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