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迪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 [列寧 ]
俄羅斯革命家、政治人物、政治理論家,是蘇俄和蘇聯的主要締造者、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領導人, 曾擔任俄羅斯共和國(1917年-1918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1924年)及蘇聯(1922年-1924年)人民委員會主席(總理)。在他治理下,俄羅斯和往後的蘇聯成為接受布爾什維克(後來的蘇聯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集中制社會主義國家。列寧的思想體系根基於馬克思主義,而其所發展的政治理論則被稱為「列寧主義」。 列寧的父親伊利亞·烏里揚諾夫出身於俄羅斯農奴家庭,然而其民族出身仍未確定,可能有俄羅斯人、楚瓦什人、莫爾多瓦人或卡爾梅克人的混合血統。儘管身處下層階級的背景,在喀山大學學習物理和數學後,至奔薩貴族學院任教,因而成為中產階級。1863年中旬,伊利亞與瑪麗亞·烏里揚諾娃結婚[3]:5[4]:13[6]:23。瑪麗亞的父親是曾改信基督教的俄羅斯猶太人醫生,母親則是德國與瑞典混血兒,擁有相對較富裕的出身背景,亦曾接受過教育。結婚後不久,伊利亞晉升成為下諾夫哥羅德小學主任,在辛比爾斯克工作長達6年;當中在第5年,他因為政府現代化計畫而擢升為省級國立學校督學,負責監督450多間學校的基金。由於其在教育上的貢獻,因而贏得聖弗拉迪米爾勳章、且授予世襲俄羅斯貴族地位 1870年4月22日,弗拉迪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出生於俄羅斯帝國的辛比爾斯克,出生數天後接受幼兒洗禮。列寧的童年暱稱為「沃洛佳」,他前面有姊姊安娜·葉里札諾娃(1864年出生)和哥哥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1868年出生),其後有妹妹奧利加·烏里揚諾娃(1871年出生)、弟弟德米特里·烏里揚諾夫(1874年出生)和妹妹瑪麗亞·烏里揚諾娃(1878年出生),另外家裡還有兩個孩子在嬰兒期夭折[3]:6[4]:12, 14[6]:13, 25[8]:4[7]:19-20[9]:21-22。父親伊利亞是虔誠的俄羅斯正教會教徒,他讓孩子都接受幼兒洗禮;不過自命為信義宗信徒的瑪麗亞卻對宗教不太關心,這也跟著影響其孩子的觀點[3]:3[4]:14-15[6]:29。
列寧的雙親都是君主主義和自由保守主義人士,支持改革派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提出的1861年俄國農奴制度改革。他們避開政治激進分子,亦沒有證據證明警方曾因其顛覆性思想罪而對列寧一家展開過監視[6]:27[3]:8[7]:19。每年夏季,全家會在列尼涅科庫爾基諾農村莊園度假[4]:18[6]:26[7]:20[8]:7[10]:64。在兄弟姊妹之中,列寧與妹妹奧利加最為親近;他生性極為好勝,且可能相當頑劣,但也經常承認自己的不當行為[3]:7[4]:16[6]:32-36。他熱衷於運動上,大部分空閒時間會待在戶外或是下棋。接受烏里揚諾夫斯克古典中學紀律和保守的教育時,列寧則於學校表現傑出[7]:20[3]:7[4]:17[6]:36-46[8]:9。
1886年1月,列寧的父親顱內出血逝世,當時列寧16歲[3]:6,9[4]:19[6]:48-49[8]:10。隨後列寧的行為舉止變得古怪和挑釁,也很快宣布放棄對於上帝的信仰[3]:9[6]:50-51[8]:16[10]:69。與此同時,列寧就讀聖彼得堡國立大學生物學系的兄長亞歷山大,反對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君主專制的政治主張,開始投入研究遭取締的左派著作、及組織反對政府的抗議活動[8]:16。他還加入計畫暗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革命組織民意黨,並挑選其製作炸彈[8]:16,但在發起刺殺行動前,共謀成員便遭到逮捕和審訊。1887年5月20日,列寧的兄長亞歷山大遭到絞刑處死[8]:10, 16[3]:10-17[4]:20, 22-24[6]:52-58[7]:21-28[9]:23-25。儘管父親和兄長的逝世為自己帶來精神創傷,列寧仍然持續學習,並獲得金質獎章且順利畢業。爾後,他決定在喀山國立大學學習法律1917年2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改名為「彼得格勒」的聖彼得堡,產業工人因食物短缺和工廠環境惡化而發動罷工,俄國二月革命爆發。隨著動亂蔓延至俄羅斯其他地區,擔心將會被暴力推翻的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國家杜馬接管國家控制並建立俄國臨時政府,而俄羅斯帝國則轉變為新成立的俄羅斯共和國[4]:136-138[6]:253。列寧在瑞士中心聽聞這件事情後,他與其他持不同政見者共同慶祝[6]:254-255。他決定返回俄羅斯以掌管布爾什維克,並開始撰寫自己對於布爾什維克的計畫概要;但由於軍事衝突持續進行,大部分進入國家的通道遭到封鎖。他與其他持不同政見者開始安排通行計畫,並和與俄羅斯正在交戰的德國展開談判。德國政府認識到這些持不同政見者將對俄羅斯敵軍造成問題,同意默許32名俄羅斯公民搭乘鐵路運輸列車,通過德國領土而前往俄羅斯,當中包括列寧及其妻子[3]:109-110[4]:139[12]:386[12]:389-391[6]:255-256[7]:127-128。
這群成員從蘇黎世搭乘密封列車前往薩斯尼茨,之後改搭乘渡輪穿越德國邊境,而抵達瑞典特雷勒堡[22];在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成員奧托·格日姆倫、圖雷·尼曼等人幫助下,列寧先後順利經過哈帕蘭達、托爾尼奧和赫爾辛基等斯堪地那維亞地區[22],最後搭乘鐵路列車抵達彼得格勒[3]:110-113[4]:140-144[12]:391-392[6]:257-260。1917年4月16日,乘坐鐵路列車的列寧到達彼得格勒芬蘭車站[22],針對布爾什維克支持者發表演講,當中譴責臨時政府,並再次呼籲遍布歐洲大陸的無產階級革命[3]:113,124[4]:144[12]:392[6]:261[7]:131-132。
在接下來數日,他在布爾什維克會議上演講,嚴厲批評計畫與孟什維克,並公開發表自己撰寫的著名報告《四月提綱》[23][12]:393-394[6]:266[7]:132-135[8]:143, 146-147。他公開譴責支持臨時政府的孟什維克、及在具影響力的彼得格勒蘇維埃占首要地位的社會革命黨,批評兩者背叛社會主義。他考慮到政府仍採取帝國主義的沙皇政治制度,提倡立即與德國和奧匈帝國恢復和平狀態、交由蘇維埃統治、工業和銀行國有化、及國家收歸土地,藉此建立無產階級政府和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相對地,孟什維克認為俄羅斯無法朝向社會主義轉變方向發展,並指責列寧試圖讓新興的共和國陷入內戰
列寧在1921年下半年病重[5]:409[82]:33,患有聽覺過敏、失眠和經常頭痛[4]:187[6]:435。在中央政治局堅持下,他在7月離開莫斯科一個月,前往他在高爾基的公館,由他的妻子和妹妹照看著[4]:187[6]:436[8]:281。列寧開始有了自殺的念頭,要求克魯普斯卡婭和史達林取得氰化鉀並給他[5]:420,425-426[6]:439[8]:280, 282。列寧在其最後幾年期間,雇用了26名醫生為他治療,許多成員來自外國、且以極高費用聘用[5]:443[6]:437。一些成員認為其病症是1918年的暗殺企圖後,因為嵌進身體的子彈金屬氧化所造成的。1922年4月,他接受外科手術以移除子彈[7]:172[8]:258[3]:598-599[6]:443[83]。但之後症狀仍然持續,列寧的醫生不清楚原因。一些成員認為他患上神經衰弱或腦動脈硬化,然而也有傳言相信他感染梅毒[6]:444-445。1922年5月,他第一次中風,暫時失去說話的能力且右側癱瘓[8]:258[82]:33[6]:443[3]:600[7]:173。他在高爾基休養,並在7月大致上恢復[6]:446。他在10月回到莫斯科,然而因為12月的第二次中風而回到高爾基[7]:173[3]:634[82]:33-34。[35]:426-428,431-432
儘管罹患疾病,列寧仍然對政治發展有著強烈興趣。1922年6月至8月期間,隨著社會革命黨領導人被判密謀對抗政府有罪而接受審判,列寧呼籲依法處決。不過他們受到無限期監禁,直至史達林領導大清洗期間處死為止[8]:269[3]:600-602[35]:428-430[32]:318[37]:164[6]:442-443[38]:174-175。1923年3月,政府在列寧的支持下,藉由開除國家機構和企業內的所有孟什維克成員、且將政黨成員關押至集中營,幾乎成功根除俄羅斯的孟什維克主義[37]:164[5]:310[32]:320-322[84][30]:103-104[38]:172。列寧還關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內的沙皇官僚體系遺風[82]:8-9[7]:176[8]:270-272,且在其最後幾年對此越來越擔心[4]:189。他譴責官僚主義的姿態,並建議徹底檢查以完全處理相關問題[4]:192-193,更曾在信函中抱怨:「我們所有的人都陷在官僚主義的臭泥潭裡。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 [史達林] 蘇聯政治家、革命家、馬列主義思想家,為蘇聯法定第三任(實際第二任)最高領導人,從1924年執政直到1953年去世。曾任聯共(布)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人民委員會(後改稱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政府首腦)、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對二十世紀的蘇聯和世界影響深遠。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朱加什維利生於俄羅斯帝國哥里,畢業於梯弗里斯神學院。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後,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他支持列寧的布爾什維克派別,並組織了1907年梯弗里斯銀行搶劫案以籌集革命資金。1913年開始使用筆名「史達林」(Ста́лин)。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沙俄羅曼諾夫王朝滅亡。史達林被釋放,他於3月25日重返彼得格勒(聖彼得堡),與列夫·加米涅夫、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等人繼續從事布爾什維克《真理報》的編輯工作。他們曾一度對亞歷山大·克倫斯基的俄國臨時政府持支持態度,而在4月召開的黨內會議中,列寧主張推翻臨時政府,史達林等人於是轉變立場支持列寧。會議上他被選為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成員。同年發生七月事件,列寧由於試圖發動革命而被臨時政府所通緝,史達林協助他逃往芬蘭,為了避免擴大流血衝突,史達林下令讓被圍困的布爾什維克黨員投降[2]。不久列寧重返俄國,並在斯莫爾尼宮策劃武裝起事推翻臨時政府,史達林成為領導團體的一員,最終布爾什維克在十月革命中成功奪取政權,隨後他被任命為民族事務人民委員[4]。
1918年,俄國內戰爆發。史達林和列夫·托洛斯基等人入選由列寧組建的五人主席團。同年5月,他被派往察里津征糧,在克里門特·伏羅希洛夫、謝苗·布瓊尼等人的支持下他加強在軍隊中的影響力,9月17日任命為蘇聯紅軍南方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是首次擔任蘇聯紅軍軍職。期間,史達林多次違抗時任軍事革命委員會主席托洛斯基的決議,處決很多紅軍中在沙皇時代任過職的軍官以及「反反革命」[5]。為了征糧,他還使用焚燒村莊的手段,逼迫農民服從和防止食物供應被強盜劫掠[4]。最終紅軍在察里津戰役中取得勝利,同時他也和第一騎兵軍的軍人建立政治上的合作關係。在史達林掌權後,察里津被改名為史達林格勒(1961年改稱伏爾加格勒)。1919年初史達林被調回莫斯科,3月24日他與娜傑日達·阿利盧耶娃結婚。5月他又被派往彼得格勒附近的西部前線,期間他嚴厲的把紅軍的逃兵當作叛徒而集體處決。
1919年波蘇戰爭爆發。任蘇軍西南方面軍政委的史達林希望奪取波蘭城市利沃夫,然而此舉卻違背列寧和托洛斯基主攻華沙的戰略意圖。他的政治把戲促使第一騎兵軍的謝苗·布瓊尼和亞歷山大·葉戈羅夫違背中央的命令,拒絕援助米哈伊爾·圖哈切夫斯基的西北軍[6],最後蘇軍在利沃夫和華沙的兩場戰役均以失敗告終。歸國後,史達林的行為受到批評,他則辯護說問題在於中央的決策,而同時也主動辭去軍職。在黨內第九次會議中,托洛斯基更是公開的指責他
1939年8月,史達林與希特勒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以瓜分波蘭,占領寇松線以西的西烏克蘭與西白俄羅斯。然而隨後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儘管初期有所損失,但史達林仍率蘇聯紅軍最終擊敗納粹,於1945年5月攻克柏林, 取得了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在歐洲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亦授權製造了「卡廷大屠殺」[1]。蘇聯依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進軍波羅的海國家,在戰後的東歐扶植社會主義陣營,並支持中國、朝鮮及北越的社會主義國家。二戰後,蘇聯和美國成為兩個超級大國,分別支持的東方國家與西方國家在戰後對峙形成冷戰。史達林帶領蘇聯完成了戰後重建,並使蘇聯成為第二個擁核國。在戰後大饑荒後,史達林發起了自然大改造和共產主義建設。1953年史達林去世,赫魯雪夫繼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並在蘇共二十大上對其展開批判及進行去史達林化。史達林起初欲與英法建立反對納粹德國的同盟卻遭遇失敗[47][48],於是轉而尋求和德國建立合作。同期阿道夫·希特勒也為避免使德國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遂於1939年8月23日派外交部長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前往蘇聯,與蘇方代表莫洛托夫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雙方秘密劃分勢力範圍,其中包括對波羅的海三國和對波蘭的瓜分[49][50]。同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9月17日,蘇聯紅軍以保護波蘭東部的白俄羅斯人及烏克蘭人為理由入侵波蘭東部,占據維斯瓦河以東的波蘭領土,並將其併入蘇聯國內的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個加盟共和國之中。之後為了對蘇波戰爭進行報復史達林下令對波蘭戰俘實施清洗,其中以卡廷森林事件最為著名[51][52][53]。同年秋季,蘇聯向芬蘭提出領土交換的要求,遭到芬蘭的拒絕。不久後蘇聯製造「曼尼拉事件」,並以此為藉口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於1939年11月30日動用紅軍四十多萬人進攻芬蘭,引發蘇芬戰爭。在芬軍頑強抵抗下蘇軍損失慘重,但最終芬蘭因寡不敵眾被逼割讓卡累利阿等地來換取和平。1940年間,蘇聯吞併波羅的海的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三國,又強逼羅馬尼亞割讓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
1940年9月27日,納粹德國、法西斯義大利與日本帝國在德國柏林簽署三國同盟條約,確立三個軸心國的同盟關係。同年10月,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寫信給史達林,稱德方希望將蘇聯拉入軸心國集團,建立「四國同盟」[54]。史達林遂派遣莫洛托夫前往柏林談判。德方提供「四國條約」草案,要求蘇聯只能向國土以南的印度洋方向擴張[48]。史達林同意簽署條約,但同時要求將土耳其、保加利亞也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之中[55]。希特勒對此十分不滿,於是不再給予蘇方答覆[56][57]。1941年4月13日,史達林為避免遭受德國和日本兩面夾擊,在莫斯科同日本外相松岡洋右簽署《蘇日中立條約》,相互承認雙方的勢力範圍,並承諾在對方的戰爭中保持中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溫斯頓·邱吉爾發表著名的「鐵幕」演說,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對立日益加劇。世界逐步形成了資本主義憲政民主國家和社會主義人民民主國家兩大陣營長期對峙的冷戰格局。史達林在蘇聯東南歐占領區的前軸心國國家內,積極扶植各國的共產主義黨派上台,建立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等衛星國,組成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69][70]。這些國家在憲法中確立共產黨執政的一黨專政制度,推行國有化經濟政策[71],並對國內的自由主義分子和支持憲政民主人士實施嚴厲打壓和清洗[72][73]。1947年,蘇聯對東方集團提供經濟援助的莫洛托夫計劃[74],該計劃於1949年發展成為經濟互助委員會[75]。1948年,史達林和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領導人約瑟普·狄托關係惡化,遂引起蘇南交惡,南斯拉夫被蘇聯從社會主義陣營中清除。同年,阿爾巴尼亞也與南斯拉夫斷絕關係,投向蘇聯陣營。有人懷疑在此期間史達林曾多次派遣特務暗殺狄托,可均未成功[76]。1949年,由於史達林和狄托不再援助希臘共產黨參加希臘內戰,希臘民主軍敗給了由英國和美國支持的希臘國民軍,喪失了對希臘的控制權。 1953年1月,史達林的私人醫生弗拉迪米爾·尼基季奇·維諾格拉多夫在醫生案件中被逮捕。之後史達林拒絕醫生接近,身體狀況逐漸變差。2月28日晚,史達林和拉夫連季·貝利亞、格奧爾基·馬林科夫、尼基塔·赫魯雪夫和尼古拉·布爾加寧在自己的私人別墅里舉行宴會,一直持續到次日凌晨4點鐘才將客人送走。3月1日白天,警衛員始終未見史達林走出房間。由於史達林平日裡命令守衛不得打擾他的生活,警衛員直到晚上10點才以送郵件的名義進入房間,結果發現史達林倒在房間裏,意識尚存但不能正常說話。警衛馬上將史達林扶到沙發上,並迅速聯繫醫生和政治局成員。史達林陷入嚴重的中風,他右手癱瘓,雙腿失去知覺,失去語言能力,心臟和呼吸活動出現嚴重障礙。1953年3月5日史達林病逝,終年74歲。
依據官方說法,史達林是因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腦溢血去世的。但也有人懷疑史達林是被謀殺的。阿夫托爾漢諾夫早在1975年便稱史達林是被貝利亞在礦泉水中下毒殺害的。莫洛托夫在回憶錄中稱貝利亞對他說「我把他(史達林)收拾了。」赫魯雪夫也稱「對於史達林的生病去世,貝利亞並不掩飾其喜悅之情。在史達林處於無意識狀態時,貝利亞竭力表示自己對史達林沒有好感,當史達林恢復知覺時,他則每次都向他表達熱愛和忠誠。」俄《共青團真理報》在進行調查後也聲稱史達林是被貝利亞毒死的。[100]另有說法稱是狄托為了報復史達林的22次暗殺企圖而毒殺的。[101]
史達林去世之後,他的遺體被保存在莫斯科紅場的列寧墓中,供瞻仰參觀。馬林科夫在史達林死後成為中央書記處排名第一的書記,但很快赫魯雪夫取代了馬林科夫成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隨後赫魯雪夫聯合馬林科夫並在朱可夫元帥的幫助下,將貝利亞逮捕槍決,最終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上,赫魯雪夫發表「秘密報告」,全面批判史達林,掀起去史達林化運動。1961年10月31日,根據蘇共二十二大做出的決議,史達林的遺體被從列寧墓中移出,遷葬於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牆下[102]。有趣的是史達林的死相當程度的震撼了資本市場,造成日經指數下跌10%,因為他的死意味著韓戰即將結束,從而使日本失去主要經濟來源的韓戰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