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鄉勝安村人,曾任環保聯盟花蓮分會會長、台灣環保聯盟總會副會長、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員、吉安鄉公所客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行政院客委會顧問、綠黨共同召集人等職。
鍾寶珠老師,早年北上求學,後回到花蓮,當時正值1993年台泥抗爭運動,也開啟他的環保運動之路,成為守護後山鄉土的先驅。後來花蓮許許多多的環保社會活動,都可以看到鍾寶珠老師的身影,從花蓮台泥、水璉火力發電廠、花蓮焚化爐、西寶水庫、蘇花高,老師無役不與,為了保護花蓮,這片淨土,老師也加入了許多環保團體,如: 環保聯盟、綠黨等組織,也運用團體的力量守衛台灣這片土地。
除了環保運動之外,老師也投入社區營造,為了保存客家文化不遺餘力,同時也帶入環保的觀念。老師在十五年前定居於初音山下的南華村,在這裡老師復興了許多客家傳統的文化技藝與知識,例如:竹茅屋的搭建、石砌圍牆的工法,老師一步步慢慢找回失落的傳統文化,竹茅屋與石砌圍牆,都是當年先民到南華村開墾時所留下的傳統技藝與工法,用雙手面對未開墾的田地與充滿石塊的河床,傳承下這項技藝,也是留下東部客家先民開發的一種歷史見證。
當老師帶領這社區的爺爺、奶奶們搭起了這一座的竹茅屋,也讓這裡成為了社區的區特色、成為社區俱樂部。也培訓老人家不只是成為這一門技藝的工匠,也是可以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的師傅,鐘老師驕傲地告訴我們,社區內的石砌圍牆,就是這樣一塊一塊由長輩的手所砌出來的。除了長輩,老師也將這樣的知識帶給孩子們,透過節氣的變換,做出不同的料理,也透過食材了解不同社區和不同的族群文化。
老師也不忘她環保的初心,在推動社區營造的同時,也發掘社區的可能性。南華村坐落於初音山下,擁有川流不息水源,老師帶領社區居民利用吉安圳,進行微水力發電實驗,發展出簡易的發電應用模式,甚至獲台電支持,研製「川流式微水力發電設備」供社區免費使用 。透過水輪機裝置,讓水流轉動葉片產生動能,動能變成電能,儲存在電瓶中,提供辦公室用電,並結合綠能與食農教育課程。
竹茅屋內部架構
社區使用的傳統器具
老師為解說竹茅屋工法
與老師的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