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習歷程涵蓋多元面向,包含數位教材設計、閱讀教育、科技應用與專題研究等領域。這些經歷讓我不僅熟悉不同類型的教學方法與學習資源,還能結合理論與實務,發展出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在課程設計中,我學會了如何根據學習目標,整合多元資源並進行適性調整,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參與度。同時,透過專題研究與教案撰寫,我深入了解學生學習特性與閱讀行為,能夠針對問題進行分析,並提出改進策略。這些學習經驗不僅培養了我教材設計、課堂實踐與學術研究的能力,更強化了我的解決問題能力與教育專業素養,為未來成為一名專業教師奠定堅實基礎。詳細內容可閱讀左方紀錄,或是下方詳細課程學習內容。
《探索筆的奧妙》為科技傳播與網路應用課程的期末專題,設計以「筆」為主題的互動式網站,介紹原子筆、鉛筆與螢光筆的構造與原理。專題目標是讓國小高年級學生以趣味、參與的方式理解生活中常用物品的科學知識。內容結合漫畫故事與互動頁面,讓讀者自由探索故事走向,增強學習動機與知識吸收。作品由組員共同分工完成,展現團隊合作精神與數位學習設計的實踐成果。
《桌遊ㄅㄧㄚ》是一款專為國小二、三年級學生設計的注音學習桌遊,旨在提升學生的拼音能力與語音覺識。遊戲分為初階與進階兩種版本,初階版聚焦於正拼能力的培養,進階版則進一步挑戰聲韻覺識與聲調辨識。玩家透過卡牌出牌、聲音匹配、錯誤抓取等互動機制,強化聽覺與視覺的結合,提升拼讀反應速度及正確率,增強學習樂趣與成就感。遊戲設計考量了學習需求與教學應用,適合作為課堂活動或補救教學工具,尤其適合學習拼音有困難的學生。透過實際操作與團隊合作,讓學生在遊戲中練習語音能力,達到學習與娛樂並進的效果。
本報告探討國小學生在紙本書與電子書兩種載體下的閱讀方式與理解表現之差異。透過研究動機、問題探討與分析,指出紙本書更有助於記憶與理解,而電子書則以多媒體效果吸引學習興趣,適合作為趣味性學習工具。結論認為紙本與電子書應為互補關係,過度依賴電子書可能影響識字發展,因此建議適齡、適度搭配兩者,發揮各自優勢以促進學生閱讀素養。
我們以國小五年級上學期翰林版第五單元「認識臺灣」為主要教材,透過網站設計將各縣市、地區的自然景觀、歷史古蹟、產業特色與族群文化等彙整在此,讓學生不用再一個一個縣市去搜尋關鍵字。網站學習後,課堂中會有padlet 的領地遊戲,透過開放式的素養問答題,讓學生練習各地區的特色,最後再進行課後 wordwall 複習。
《閱讀理解教學 教案-春天是誰》以繪本《春天是誰》為教材,設計針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課程。課程結合文本導讀、生字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及視覺化創作等多元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故事內容,掌握主題脈絡。教案以異質性分組方式引導學生圈出代名詞,討論角色對應,並利用圖像化的學習單與繪畫活動,深化學生對春天意象的理解。課程設計強調學生間的互動討論與語文表達,培養他們的觀察力、語意推論能力與表達技巧,符合素養導向教學精神,適合作為國小閱讀理解能力養成的實務課程。
期中案例分析,結合以往學習內容,探討一位國小二年級學生恩恩的閱讀困難狀況。恩恩在注音拼讀、聲調辨識、反拼能力及語詞理解上皆有挑戰,容易出現跳行閱讀及字詞混淆的現象。為解決問題,設計了桌遊學習方案,以結合視覺、動作及聲音刺激的方式,幫助恩恩強化注音拼讀與詞彙解碼能力。案例分析強調從學生需求出發,結合理論與實務,提出具體且可行的輔助策略。此報告不僅展示了理論應用於教學現場的可能性,也強調了以差異化教學滿足學生需求的重要性,適合作為學習障礙教學與閱讀理解策略探討的案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