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怎麼看待自主學習
大學教授最主要是想看到的是「學生自己的學習熱誠」、「時間規劃及進度掌握等自主學習能力」。
最在意的還是學生的自主程度,請盡量自行完成自主學習計畫,家長和教師可以評估計畫的可行性,但必須降低介入干涉的程度,且避免直接參與。
自主學習怎麼變成終身學習
說穿了就只是培養習慣,讓學生培養出學習的習慣。
遇到事情時,能用預測、執行、反思三項步驟來做有系統化的學習。
預測:建立問題、設定目標、訂定計畫。
執行:執行計畫、監控過程、修正內容。
反思:記錄過程、對比舊經驗、形成新思考方式。
這只是提供一個相對有效的藍本以供參考,若有更為有效的學習方式,也可以突破這樣的框架。
自主學習有什麼用
自主學習計畫能提升規劃事情能力、專案執行能力、反思能力,若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如何,先寫寫看再說,在規劃中執行,發現問題並知道為何執行有困難再修正,如此才會提升這些能力。
例如Google地圖,需要先設定目標地點,如果有需要再修正路線,才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不知道可以做什麼主題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點熱誠,建議從自己的興趣發想主題,需要觀察以及提出疑問,也可以利用大量閱讀,用閱讀材料中的關鍵字,或是對內容的反思。
簡單提供一些參考的製作模式:課業加深加廣、專題製作、線上課程、語言學習、科學研究、藝術創作、體能訓練、生活議題。
不知道怎麼搜尋資料
可以利用資料庫搜尋所需資料。
合理的資料來源應該具備的條件:
一定公信力:如學術文章等經過嚴格審查的期刊。
來源可靠:如政府官方資訊。
避免瑕疵資料:如內容農場、非學術書籍、Youtuber言論。
所有人都可以編輯的網站並不是恰當的資料來源,例如維基百科。
不知道如何執行
建議先用認為可行的執行方式試試看,並且詢問課諮師及家長,不要害怕失敗,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失敗經驗都是成功的敲門磚;或看看其他人的執行歷程,如果還是無法順利執行,請勇敢更換題目。
就像遊戲裝備,可以先出認為適合的裝備,或是去看別人推薦的裝備。
很難執行或成果不理想
假設努力地完成,卻成效不彰,這裡提供幾個方式:
縮小主題範圍,把主題變小,需要執行的內容也會減少,例如範圍從臺灣改成臺南。
好好花時間思考策略,調整執行方式。
將完整事務切成數個步驟,便於利用片段時間分次執行或完成事務。
詢問課諮師,讓專業的教師提供協助。
假設是完全不努力執行,只有一個建議:請好好面對現實,減少娛樂時間。
如何呈現
內容方面
學習:教師授課內容、自已如何學習、筆記、心得。
歷程:善用ORID焦點討論法、反思、繼續發展的方向。
時序:建構知識─學習方式─練習─紀錄─延伸應用─反思。
形式方面
檔案:簡報或海報、完整書面資料。
呈現方式:圖像、文字說明。
應用:善用簡報、甘特圖、心智圖等模型。
參考模板
計畫簡介(主要內容、動機、目標)。
歷程(計畫期程、執行流程、執行過程)。
學習成果。
反思(個人精進、執行過程、參考資料)。
另外,作品呈現的美感也很重要,要讓人了解作品的前提是要看得下去。
用90%的時間找出問題,用10%的時間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