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采伶 黃翊婷 鄧茹方
圖/洪儷心 林定均 林詠裕 陳彥廷
所謂「循環經濟」
大家或多或少都聽聞過「循環經濟」一詞。所謂的循環經濟,就是將廢棄、不需要的物質回收,並且再利用,以此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排放量,達到保護自然環境、減少成本的效果。循環經濟的應用範圍非常廣闊,從工業、製造業到農業等產業都能夠利用到循環經濟。
農場門口的拱門狀棚架
農場門口的各種蔬果植物
賴玉敏家的農場
就在萬物華孳的春天,我們採訪了賴玉敏的農場。這座農場位於台中市太平區舊稱「車籠埔」的小山上,是由車籠埔媳婦賴玉敏帶領著幾位農友一起撐起的小型農場。
這座佔地700坪,無一處閒置的精緻農場,滿園遍植各色觀賞植栽:萬壽菊、竹柏(日本茉草)、穗花旗盤腳、百香果、錫葉藤、藍花楹、風鈴木、光蠟樹。清風徐來、賞心悅目,四季景致各有不同,花樹下清茶一壺,陶淵明之境油然而生。
農場入口,映入眼簾的是一條種滿各式蔬果的綠色長廊。這些經濟作物種類繁多,細細數來,水果類有:荔枝、龍眼、水蜜桃、酪梨、木瓜、百香果,外加熱帶水果菠蘿蜜、西印度櫻桃。蔬菜類則有:薑、菇、絲瓜、南瓜。最奇特的是,這些蔬果的肥料竟是由咖啡渣轉換而成的天然有機肥。此外,他們又將廢棄的荔枝木製成木屑,做為種植香菇的培養土;使用木屑種出的香菇竟出奇的大,也成功讓廢棄的荔枝木有了循環再利用的價值。
至於收成香菇後所留下的培養土也在下一個場景發揮它最大的價值。賴玉敏帶領我們到一座由鐵皮搭蓋而成的寬廣雞舍,這裡直接放養了兩百隻雞。這一大群自在走動覓食的土雞,每天至少產出200顆蛋,天天秒殺、供不應求,為農場帶來了不少收益。
但是雞群最大的問題是排泄物味道很重!為了解決臭氣薰天的問題,賴玉敏想到了一個絕妙點子:將收成香菇留下的培養土作為雞舍的墊料,這些透氣通風的墊料成功吸收了雞群排泄物的異味,緩解掉異味太重的問題。
與賴玉敏小姐的採訪
薑、木薯等地莖類植物
香菇及木耳的培養槽
廿一世紀的今天,地球暖化所造成的氣候變遷,乃至影響農作物的生長與採收。作物開花的時間變得捉摸不定,甚至不再開花結果,再加上非旱即涝,農產量逐年下滑。以今年的荔枝而言,開花過少,不止影響結果,也連帶影響蜜蜂的繁殖。這種全球氣候異常的現象,牽一髮而動全身,可預見的糧食危機已迫在燃眉。
也因此,採訪團隊就更能感動於車籠埔媳婦賴玉敏家的農場為地球暖化所做的努力與貢獻。循環經濟的應用充斥著整個農場,咖啡渣、荔枝木以及培養土等,每種廢棄物質都發揮了它們最大的價值,既減少了廢棄物的碳排放量,也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又維護了生態環境的整潔。賴玉敏家的農場,見證了循環經濟的廣泛用途與無限可能。
或許,當您下次在購買農產品時,會想起這些辛勤付出的農民與互利共生的願望!
影片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