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鹽醬醋茶
老店風情之童年回憶
老店風情之童年回憶
文/鄭雅恬 鍾詠捷
圖/吳素文 馮翔筠 楊欣彗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
臺中市是臺灣第三大的城市,擁有豐富的歷史及文化遺產,是個充滿活力和 文化氣息的地方,也是臺灣重要的工商業中心之一。臺中也以其獨特的建築和街 頭藝術而聞名,像是彩虹眷村和臺中國家歌劇院 。
在臺中市中心的西北方向,有一個以獨特的文化和歷史景觀而聞名的地方─車籠埔。在早期 ,這個地方是番漢衝突最嚴重的地方,相傳村中 在某次媽祖祭典的晚上,村裡製糖埔的工人被一群生番集體獵首,村民依照習俗將屍首運送去河邊埋葬,因為人數眾多,裝滿了牛車,故以「車人埔」作為地名來紀念這段歷史 ,最後「車人埔」可能因為意思不雅,慢慢演變成「車籠埔」。
經過晚上雨水沖刷的洗禮,早晨的天空仍是陰雨霏霏,偶爾更是有轟隆隆的雷聲,在這樣的環境下,身負著文化調查任務的我們便懷著期待的心情搭乘著遊覽車前往傳說中的車籠埔 。
我們來到一處三和院中,從介紹人員的口中及張有吉先生捐贈的古物瞭解到 50 多年前的人們怎麼生活?像是賣冰的人在敲的冰鈴、替我們當監視器的魚紋鎖、阿嬤的化妝盒裡面更是放著蜜粉、口脂以及用來畫眉毛的火柴盒;更是現場體驗到古早味的理髮器及印著鄧麗君的鏡子。
下了許久的小雨終於停了,陽光透過雲層灑落了下來,我們跟隨著領隊的腳步踏上登山步道,實地探訪山林的生態資源。營火晚會、控窯、躺在星空下觀看繁星點點,無不令人神往,無須舟車勞頓到外縣市,隨時來趟說走就走的露營活動,為生活中記錄美好的回憶,就到貓頭鷹露營區!旁邊,是頂坪公園,占地廣大,環境清幽,種植了許多楓樹,雖說現在不是造訪的最佳時節,但聽着張義英理事長的介紹,從他那得意的眼神裡,彷彿可以看見當年在這舉辦活動,萬人空巷,身旁楓紅相伴,好不愜意的流金歲月。
從公園出來後,會先經過一段柏油路,原名楓香林榭大道的貓頭鷹步道因為沿途有許多可愛貓頭鷹雕像,我們也可以在許多樹上看到專門給貓頭鷹準備的小家, 所以才被暱稱為貓頭鷹步道。
太平最老的居民是興隆里的老樟樹,四百年來,見證歲月更迭、四季流轉,幾乎每位興隆里居民的童年記憶裡,都少不了這棵參天大樹的身影。老樟樹前,是福德祠,土地公爺爺守護當地居民,而里民們也時常攜帶著供品來參拜。老樟樹以它的枝幹覆蔭著福德祠,土地公也以祂的神靈護佑老樟樹以及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老闆!這裡有賣鹽嗎?」在顧客一聲聲的叫喚中,白駒過隙,悄然地走過三十年的歲月。老店不僅是里民的回憶之地,更是社區的溫暖據點。午後時光,三五人閒話家常,老闆娘總是熱情地招待著每一位顧客,用心傳承著家鄉的味道和情感。採訪中老闆娘回想當年的點點滴滴,一開始在工廠工作,後來為了方便照顧孩子而開了這間簳仔店,看著興隆里從無人問津到愈漸繁榮,心中便有許多感慨想與我們這群年輕一輩分享,同時也激勵我們在學業上努力精進。
不可抹滅的童年回憶,漸漸消失在世人眼中。
巷弄間的嬉戲彷彿已沉淪於時空的裂縫。
寒來暑往,春來秋去,世代的更迭不曾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