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各式由社員撰寫的報導
歡迎點閱
Caution !!
您現在已經進入報導文章的領域,請問您是否要繼續這危險的文學道路?
建中青年自去年開始不時在IG上面刊載報導,內容包羅萬象,像是班聯會選舉採訪、棒球經典賽戰況更新、美國總統大選。以下是我們更多類似性質的報導,歡迎收看。
2024至2025年報導
目錄
文/社長 蘇緯祐 2024/9/29
「唐獎」是由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所創立的獎項,自從2014年以來,每兩年一屆,表揚世界各地在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法治這四個領域有卓越表現的人才。
在今年的第六屆唐獎,「法治獎」的得主是愛爾蘭的前總統Mary Robinson女士,而她也即將在9/30(一)來到建中演講,今天,就讓我們跟著《建中青年》,先來簡單了解這一位在許多方面都有傑出貢獻的愛爾蘭前總統吧!
【充滿愛的家庭 造就充滿愛的Mary Robinson】
Mary Robinson 出生於愛爾蘭西北部、人口大約一萬人的小鎮Ballina。Mary Robinson的爸爸是一位醫生,總是花很多時間陪伴、幫助病人,這也讓當時還是小孩的Robinson就知道,只要身為人,都值得我們重視,無關生老病死。除此之外,Robinson的姑姑是一位修女,Robinson在媒體訪談中將她描述成一個「眼睛總是閃爍著光芒」而且非常有愛心的人,由於非常敬佩自己的姑姑,Robinson甚至一度打算成為修女,由此可見,家人與家庭環境在Robinson的早年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大大影響了這位未來的總統。
【踏入政壇 成為首位女總統】
大學時期的Robinson就於都柏林聖三一學院學習法律,並且成為了一名律師。不久後的1969年,Robinson以25歲、無黨派的身份成為了參議員,開始她的政治生涯,她推動許多性別平權、人權相關的法案,在女性參政不如現代普遍的當時,擁有許多非凡的成就。
1990年,愛爾蘭工黨提名Robinson為總統候選人,她也成功在第二輪投票以51.9%的得票率當選,成為愛爾蘭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總統,為愛爾蘭的性別平權立下重要的里程碑。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總統」在愛爾蘭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權力,真正領導愛爾蘭政府的人是總理並非總統,而直到2024年的今天,愛爾蘭總理依然尚未由女性擔任過。本次唐獎列出了四大Robinson獲獎的理由,分別是性別平權、消弭貧窮、人權議題與氣候正義,因此,接下來,我們會從這幾個面向切入,介紹Mary Robinson。
【首位女總統 持續為性別平權發聲】
Robinson是家中四個孩子的唯一女性,這使得她很關心性別議題,她在議員時期就非常重視性別平權,曾經推動過「同性戀合法」的法案,也幫助愛爾蘭確立了女性能夠作為陪審團的權利。成為總統之後,Robinson 擁有了更大的影響力與曝光度,她也利用這個機會繼續為性別平權發聲,同時,Robinson也讓女性在愛爾蘭參政的意願增加,即使她們依然可能受到一些歧視與不友善,不過Robinson確確實實改變了愛爾蘭。
【四處奔波 只為人權與和平】
「元老會」是曼德拉集結了許多有經驗的政治家創立的組織,致力於推動和平、人權。作為元老會的成員以及現任主席,Robinson也跟著元老會一起出訪許多國家,例如北韓、象牙海岸、南蘇丹、印度等等,試圖爭取更多的人權,以及促進衝突中的對話。去年以巴衝突發生後,Robinson與長老會也發佈聲明,希望這場衝突能夠和平落幕。僅管目前中東距離和平似乎還有一長段距離,但是這並不能否認Robinson在這個議題上的努力。
【創立基金會 促進氣候正義】
全球暖化是人類生存相當大的危機,而Robinson也在這個領域奉獻自己。其實在早期,Robinson並沒有那麼關注氣候變遷問題,直到她會見越來越多國家的領導人、走遍世界各地之後,她才驚覺,這個問題似乎已經越來越嚴重。因此,Robinson創立了一個基金會,名叫「Mary Robinson Foundation - Climate Justice 」,這個基金會致力於保護那些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弱勢人們,保障他們的安全與基本權利。此外,Robinson也會主持氣候相關會議,聆聽來自不同專家的意見,共同為地球的永續發展努力。
【她可能沒有很有名 但她真的很努力】
或許,在你看到這篇貼文之前,並不認識Mary Robinson,沒關係,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是如此,說實話,在知道這一次活動要舉辦前,我們也並不熟悉這號人物。她可能和我們印象中的政治人物不太一樣,她不會口出狂言,她不會亂下承諾,她會的,是用自己的資源、自己的力量,讓這個世界更美好一點點。Mary Robinson 今年已經八十歲,她可能已經很難再像年輕時一樣四處奔走倡議她所在意的議題,很難再一步一步走訪各國,但是她依然在用她的資源、她的基金會為這個世界盡一份心力。
她可能沒有很有名,但她真的很努力!
文/社長 蘇緯祐 2024/11/5
本週(美國時間11/5,本篇文章的時間皆為美國時間)即將迎來世界上最重要的選舉:四年一度美國總統大選。究竟這場選舉如何進行?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三百字回顧美國總統大選競選過程】
今年3月,民主黨、共和黨就大致確定會由拜登、川普來角逐下一任美國總統,兩人隨後在6月27日進行第一場電視辯論會。在辯論會中,相較於川普砲火猛烈,拜登的狀態顯然比預期更加糟糕,兩人的民調也越拉越開,7月13日,川普在造勢場合遇刺,到了7月中下旬,差距已經拉開到5%左右。這也讓民主黨不得不做出改變,現任總統拜登在7月21日發表退選聲明,最終黨內沒有經過太激烈的競爭,確定由現任副總統賀錦麗接替競選。賀錦麗接替拜登後,選情出現重大轉變,雖然川普嘴上說「賀錦麗比拜登更好打」,事實卻並非如此,在那之後,民主黨在民調上直接反超,雖然差距並沒有完全拉開,卻已經為川普重返白宮的夢想增添不少麻煩。目前,美國的提早投票已經開跑,而正式的選舉日則訂在11月5日,不過在投、開完普選票之後,要等到12月17日,各州的選舉人才會正式投下選舉人票,至於正式宣佈選舉結果,則要等到2025年的1月6日。
【美國國內焦點議題:經濟與移民】
過去幾年,由於疫情等因素影響,美國的通膨率始終維持在高檔,雖然已經有漸漸下降的趨勢,卻已經讓許多美國民眾苦不堪言,認為自己的薪水已經沒辦法應付高額的生活費,因此,經濟也成為這一次美國民眾在大選中最關注的議題。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是移民。自從拜登上任以來,美國非法移民人數大幅增加,從川普時期的平均一年50萬人左右,上升到平均一年接近200萬人。這讓許多美國民眾無法接受,認為社會資源都用在了這些非法移民之上,增加成本、增加社會問題。
【身為台灣人,我們應該支持誰?】
日前報導者在YouTube上傳了關於中國與台灣如何看待這次美國總統大選的影片,民主、共和黨雙方的優缺點都整理的非常清楚,推薦想要快速了解這個議題的讀者們,可以到YouTube上觀賞。
今年民主黨黨綱第一次納入對台六項保證,對於台灣來說是一個「穩定」的選擇,不過相較於過去拜登不只一次說出美軍願意協防台灣,賀錦麗對於這個議題的態度顯然更加模糊,沒有拒絕協防,也沒有做出承諾。至於川普,則曾經在訪談中表示,若是中國入侵台灣,美軍不會協防台灣,不過會對中國課徵150%以上的關稅,甚至揚言轟炸北京,雖然我們認為「轟炸北京」比較像是威嚇性、不切實際的做法,仍然可以從這些地方推敲兩位候選人對於兩岸議題的想法。
不過,無論如何,我們並沒有辦法直接影響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因此對台灣來說,我們能做的只有透過努力維持民主法治的社會,持續發展高科技產業等方式,讓美國認為「台灣很重要」,進而讓中國無法輕舉妄動。
【連輸四屆普選票 共和黨何時能贏得多數民意】
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執政,是大多數人對美國政治的印象,但是你是否知道,上一次共和黨在美國總統選舉中拿下多數普選票是什麼時候?
答案是2004年,當年共和黨的小布希拿下50.7%的普選票。
自那時開始,共和黨就再也沒有於普選票贏過民主黨,不過受惠於美國獨有的選舉人團制度,共和黨的川普仍然在2016年當選為美國總統,成為歷史上第五位輸了普選票、卻贏了選舉的總統候選人。近年來,共和黨常常被批評反智、太保守、反人權,也讓共和黨在高學歷、都市地區的得票率始終輸給民主黨,成為競選中的一大劣勢。根據目前各家的全國民調顯示,賀錦麗大約領先川普1%,川普是否能夠扭轉這1%,相隔20年再次贏下普選票,值得關注。
【連兩屆民調偏向民主黨 賀錦麗是否能將微幅領先轉化為選舉人票】
過去兩屆美國總統大選(2016、2020)的民調都有「偏向民主黨」的現象,2016年時,許多人都期待希拉蕊能夠成為美國第一位女總統,然而最終卻呈現「贏了民調,輸了選舉」的尷尬結果,至於2020年,拜登雖然成功當選,差距卻也沒有預期中大。今年的戰況比以往都更加激烈,不但在全國民調只有1%左右的差距,雙方在搖擺州的民調也都沒有哪一方明顯領先。這不免讓人思考,若是在過去民調差距更大的情況下,民主黨都沒有辦法如期獲勝,面對這一次如此膠著的狀態,對於民主黨來說恐怕不太樂觀。
【不遵守規則的前總統 美國民主的挑戰】
眾所週知,川普在2020年的總統大選輸給了拜登,然而川普本人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承認敗選,沒有辦法完成和平的政權移交,甚至煽動支持者攻佔國會,堪稱近代最沒有民主素養的美國總統基於這些「反民主」的前科,有許多民眾擔心若是川普當選,會破壞美國現有的民主體制,與此同時,也有民眾擔心,若是川普沒有當選,會再一次做出無法預測的失控行為,再一次傷害美國的民主制度。至於川普本人,則始終逃避回答這些問題,或是將國會事件的責任推託給當時的議長裴洛西。
【建中青年和大家一起關注美國總統大選!】
以上就是關於這一次美國總統大選選前簡單的重點整理與討論,作為這個世界的一份子,我們也會繼續關注美國總統大選,並預計在選後再發表一篇評論,如果有任何問題或指教,也歡迎留言或私訊我們!
文/社員 蔡尚恩 2024/12/1
此篇貼文為本社社員對於本次大選結果所發表的社論,揭露美國總統川普過去所做的種種「事蹟」。
【美國將迎來黃金時代?——以人權角度來看選舉結果】
上個月,共和黨的川普奪下七個搖擺州,以312張選舉人票勝出,成為繼克里福蘭以來,第二位成功回鍋的總統。在這場選戰的過程中,兩邊形成了很鮮明的左右兩派對立,而這場受世界各國矚目的選舉,仍然沒辦法誕生出一位女性總統。
在台灣,結果大致出來之後,許多人使用兩方對台立場來作為評斷,因此關於這點我不會做太多的論述。我接下來會用人權的觀點來看這次選舉的結果,分別從性別、族群、戰爭等角度來切入。
【一、性別】
1.女性權益
2022年時,美國大法官推翻羅訴韋德案,使得墮胎權失去了全國性的保障,得由各州投票決定。然而川普曾說: 「我對於讓『羅訴韋德案』終結感到自豪。」我們擔心在他的第二任期制定對於全國墮胎權禁止的法令有著可能性。
2.LGBTQ+
川普曾表示:「只有兩種性別。」部分共和黨人士對於LGBTQ+族群歧視的言論正傷害著多元性別族群。尤其是針對跨性別者。川普曾表示他上任後會禁止醫院做變性的藥物和手術療程,準副總統范斯也有做出過類似的論述,而這對於跨性別者來說是極大的權益侵害。
此外,包含川普在內的一些共和黨人士對於跨性別族群的認知也有失公正。他曾說學校正「強迫」孩子做變性手術。
德拉瓦州的莎拉麥布萊德成功贏得了選舉,成為第一位跨性別的議員。然而前幾天,共和黨的參議院議長強生同意了同樣是共和黨的參議員梅斯的提案,宣布禁止「生理男」使用國會山莊內的女廁、更衣室等。而梅斯也在媒體前承認此舉就是在針對麥布萊德,甚至否認跨性別的存在。
【二、族群】
1.非裔
在川普的第一任期,他曾說海地和奈及利亞的移民「都有愛滋」。在一次會議上,他更指稱海地和非洲各國為「shithole countries」。
2.穆斯林
2019年,川普在推特上稱民主黨的四位阿拉伯裔眾議院議員,稱她們「來自最糟糕無能的國家」並叫她們該「回去自己的國家」。但事實上,四位眾議員中只有一位是移民,其他三位都是在美國出生長大。
在數天後的造勢會場中,川普再度針對四位眾議員,並錯誤指控其中一位是「蓋達組織的人馬」。當時川普還任台下群眾起鬨高喊「送她回去」,並日後在推特稱讚台下的群眾為「一群美好的愛國者」。
在競選總統期間,川普稱穆斯林為「恐怖分子」,並稱穆斯林難民為「特洛伊木馬」。到了2017年,川普更簽署了一個行政命令,禁止六個伊斯蘭國家的人民進入美國,也拒絕提供難民收置。
3.拉丁裔
此外,川普已在近期宣布,將在上任後驅逐大量墨西哥移民,估計將有超過一百萬個家庭破碎。
4.波多黎各
2017年時,波多黎各發生了百年來最嚴重的颶風災害。然而當時川普擋下賑災金,甚至在勘災時朝災民扔紙筒衛生紙。
在競選期間,甚至一位幫共和黨站台的喜劇演員辛奇克里夫在造勢活動中稱波多黎各為「漂浮的垃圾島」。
【總結】
美國即將迎來所謂川普2.0世代,究竟整體而言對美國人民是好是壞,還不能妄作定論,然而以人權角度來看是不太樂觀的。
而這些人權上的問題也不能把所有的錯全數放在川普身上。近年來,保守主義再起,美國以至於歐洲皆明顯有右傾的趨勢,因此可以算是社會整體風氣所致。畢竟,真正做出決定者,並非川普個人,以及美國全體的公民。
文/社員 蔡尚恩 2024/12/6
這是我最後的選擇...
...我心翩然自如奔放快樂
【瓊瑤】
12/4,瓊瑤於淡水住處輕生,享壽86歲。離世前,她寫下了一封遺書《當雪花飄落》。
「我擺脫了逐漸讓我痛苦的軀殼,「翩然」的化為雪花飛去了!」
遺書裡面提到她對於生命的感悟。瓊瑤表示,她已盡力燃燒過,而在火焰將熄之前,選擇了這種方式,翩然歸去。
五年前,先生平鑫濤病逝。平鑫濤先生晚年罹患血管性失智症,隨後病情逐漸惡化。平鑫濤先生在健康狀態良好時曾留信予家人,表示在臨終前願意放棄急救插管,希望自然而死。因此瓊瑤原先想遵從平鑫濤的願望,然而卻遭到子女的反對,他們認為平鑫濤的病情還沒惡化到那般程度。在丈夫的治療期間,她見證了平鑫濤插管後生不如死的情況。而五年後,她選擇有尊嚴的離去。
【《隔壁的房間》】
“ I’ll sleep with my door open.
And the day you find it closed,
it’s the day it’s already happened.”
上週五《隔壁的房間》在台灣上映。我覺得這部電影是一部既清淡而深邃、很小眾的電影,議題、風格亦十分的前衛。其中更是點出了安樂死的議題。
(有雷慎入)
瑪莎和英格麗曾是同事以及好友,但兩人因為工作不同而分道揚鑣:英格麗成為一名作家,瑪莎則成為一為戰地記者。有一天,當英格麗在舉辦簽書會(一本關於生命的美好的書)時,英格麗突然得知瑪莎罹癌,因此決定去探望多年不見的老友。瑪莎經過多次治療,情況愈來愈惡化,有可能永遠不會好轉。在病魔肆虐下,她變得生活困難、無法思考、寫作,更對繼續生存的意義感到茫然。
於是她決定以安樂死結束自己的生命。她請求對於死亡一事十分反感的英格麗陪伴她度過最後數天。因為這會面對死亡以及法律,英格麗最初拒絕,然而經過徘徊不定的猶豫之後,英格麗選擇同意此要求。
英格麗在陪伴瑪莎的過程中,逐漸對於死亡更加的坦然。卻也帶來更沉重的問題:為什麼選擇有尊嚴地死去,卻需要冒險挑戰法律的邊界?為什麼這樣的選擇仍然被視為犯罪?瑪莎為了要取得安樂死的藥,不得不求門於暗網。英格麗在事後也接受到警方的拷問。
電影中有一句我十分喜歡的台詞:「為甚麼不能讓已經垂死之人,有尊嚴地離去?」好像社會對於死亡這件事戒慎恐懼,不管情況多惡化都要活下去,怎麼樣都好。卻忘了生存的目的是什麼,若只是為了活下來而活下來,更甚者,為了社會期待活著,那這樣的生存有何意義呢?
安樂死,尊重人性尊嚴,這便是安樂死應該要合法化的原因。
【善終權】
「很多人說插鼻胃管很簡單,不痛,我希望每一個說這句話的人,都自己去試一次。」
瓊瑤在晚年積極推動安樂死合法化以及善終權。她在受訪時提到:「我書中寫到一個網友,母親糖尿病,先是失明,然後截肢,到全身癱瘓被安養院強制綁手無法自主自理,只能插上鼻胃管,他為母親簽了不積極治療同意書,醫生和周遭卻用「不孝子」的責備眼光看他,現在這個病人躺在安養院裡五年,不生不死。病不會好了,還是用鼻胃管灌食維持生命。」
病的究竟是病人,還是社會?
【結語】
瓊瑤替「輕生」一詞創造出了新的詮釋: 「輕生」不再只是「輕看生命」,「輕」代表著「輕盈」,代表的是「自主、自在、自由」的翩然。瓊瑤看清了自己生存的意義(那用「清生」一詞似乎又更好了些)。想到這裡,便第一次真正對三毛的逝世感到釋懷。我便想把《隔壁的房間》引用的句子和瓊瑤的告別信融合在一起,於是把這個出乎意料地令人驚艷的成品當作此篇的結尾。
雪,飄落著
微微地落在所有的生者
和死者身上,我心裡輕輕的唱著歌
微微的飄落在宇宙間
我將飛向可以起舞的星河
當雪花開始紛紛飄落
文/社長 蘇緯祐 2025/2/25
經典賽資格賽現場即時快報:台灣「復仇成功」擊敗西班牙 前進2026經典賽
【什麼是經典賽?】
2025年世界棒球經典賽資格賽在台北舉行,四天的比賽超過十萬人進場共襄盛舉,在這個系列比賽中脫穎而出的隊伍,將會獲得參與2026年經典賽的資格。
世界棒球經典賽(WBC)是世界公認等級最高的棒球國際賽事,主辦單位是美國職棒大聯盟(MLB),在經典賽中,各國往往都會精銳盡出,MLB三屆MVP得主Mike Trout、不久前剛簽下棒球界史上最大約的Juan Soto以及席捲世界的二刀流大谷翔平等超級巨星都曾經參與這項棒球盛事。上一屆經典賽,台灣所在的A組五支隊伍的戰積都是2勝2敗,然而在比較失分率後,台灣位居墊底,因此如果想要參加下一屆比賽,需要先經過資格賽的考驗。
【勝過強敵西班牙,前往正賽】
本次在台北出賽的隊伍分別是台灣、尼加拉瓜、西班牙以及南非,分組第一將直接晉級,二、三名則需在今天(2/25)的比賽中一戰定生死。雖然西班牙等隊伍看似並非傳統棒球強權,但是由於經典賽國籍認定標準較為寬鬆,因此幾乎每一隊都能夠徵召到有一定戰力的球員,以西班牙為例,本次28人參賽名單中,僅有一人出生於西班牙,其餘大多數皆來自美洲國家,整體實力並不比台灣遜色。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的優勢並沒有想像中大,在循環賽中僅擊敗南非,面對西班牙以及尼加拉瓜分別以12:5、6:0敗下陣來。在週日(2/23)比賽結束後,尼加拉瓜確定以全勝之姿前進明年的經典賽,而台灣與西班牙則將再次對戰。
【精銳盡出,強強聯手的6:3】
最後一場、也是最重要的比賽,台灣毫無保留,推派美國職棒運動家隊2A投手莊陳仲敖先發,莊陳仲敖去年在小聯盟三級跳,一路從1A、高階1A升級到2A(小聯盟層級,數字越大層級越高,最高為3A,再往上即為大聯盟),且在三個層級都繳出非常傑出的成績,全年通算防禦率僅有2.09,被視為本次比賽台灣隊的王牌。打擊方面,則由12強MVP陳傑憲和台灣歷史上在大聯盟打出最多全壘打的「國防部長」張育成領軍,期待可以改善前幾場安打串連不佳、難以得分的窘境。
在全場主場球迷的加油與歡呼聲中,台灣最終贏下了這場極為關鍵的比賽,正式取得經典賽的參賽資格,也讓全國上下鬆了一口氣。
【結語】
當然,要在經典賽中奪得獎牌難度比12強更加困難,不過可以有機會與世界一流的選手站在同一個場地上比賽,對於台灣棒球依然是一件好事。在去年在12強冠軍戰中擊敗日本後,看似迎來台灣棒球的黃金時期,在世界棒壘球總會的世界排名也高居第二,今年資格賽雖然過程驚濤駭浪,不過最終這群選手們依然向世界證明自己的能力。
期待在去年12強以及今年的資格賽過後,能夠有更多人關注「棒球」這項運動,也能夠有更多資源投入這個產業,行成良性循環,繼續培養一顆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繼續創造屬於台灣棒球的黃金年代。
文/社員 蔡尚恩 2025/5/15
有人說,《我依然在此》是一個關於「失去」的故事。
這個「失去」包含著很多的向度。
派瓦家失去了一個成員,然而在Eunice 和孩子們在Rubens 被抓去偵問的那一刻,整個家庭也失去了原本的和諧與幸福,開始被國家監視、渴盼著若有若無的希望,也註定餘生將戴著那拿不下來的壓力、失落,與茫然。
“Sorriso!”在報社替ㄊ們拍照以放在新聞版面上報導時,Eunice說:「沒關係,校就對了,證明給ㄊ們看我們笑得出來。」Eunice並沒有因此而放棄,選擇以笑容迎擊,而非被動的說服自己接受,她開始各方奔走、進修法律,最後終於在民主化後拿到那份國家所否認的死亡證明。然而,再精緻的拼接也掩蓋不了那擊地時重力在鏡子上刻下的傷疤,木已成舟,死者仍然無從復活。
電影中一個畫面使我印象深刻。當Eunice得知丈夫的死訊時,ㄊ的表情,似乎受到了驚嚇,卻又帶著那黯然接受的無神空凝。Eunice全身顫抖,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shock ,ㄊ要怎麼讓孩子知道,又要怎麼讓自己跨過這道坎?Babiu 在片尾詢問Marcelo是什麼時候埋葬了爸爸。「大概是在媽媽把爸爸的衣服賣掉的那一刻」,Babiu 說「或許是在我們離開舊家時,看著空蕩蕩的屋子的時候」。車子愈開愈遠,姊姊Vera拿著一台相機往回照,烙印在六釐米底片上的Leblon,已經不是那個Leblon了。
1964年3月31日深夜,右翼人士以及部分軍方人士不滿時任巴西總統的左派作風以及對中蘇態度,在美國支持下發動了政變,控制了里約和聖保羅。總統古拉特旋即為情勢所逼而輾轉逃往烏拉圭,隨即陸軍將領布蘭科帶領軍方奪得了總統大權,開始大規模抓捕左派和共產黨員,巴西進入21年的軍政府時期。1970年,有一群左派激進份子劫持了瑞士大使以換取遭受牢獄之災的左派政治犯,軍政府在國際壓力下愈發神經緊張,開始鎖定一些人,其中包括前國會議員魯本派瓦。
其實我有點納悶為何《我依然在此》為何在台灣的討論度如此之冷淡。回憶當時,是在撰寫今年奧斯卡獎相關報導的時候發現了這部受坎城青睞的巴西電影,於是在google 上翻箱倒篋的尋找相關資料,越看越納悶為何在台灣影界掀起的漣漪,比放大鏡上的玻璃起伏還來的細微(三月初的時候連台灣版的翻譯都還沒出爐)。而兩個月後的今日,台灣的影評也也屈指可數。
在看這部電影的映時與映後,我腦海裡始終在想三個字:「為什麼?」為什麼一個國家可以把人無緣無故帶走,為什麼一個人可以被強制失蹤,甚至死亡一事還被掩蓋和迴避了十幾二十年。《我依然在此》在巴西票房已獲得了亮眼的成績,屆時已成為巴西影史最賣座的本土電影前三名,然而據說,這部片在巴西國內被很多保守派人士抵制,我不禁疑惑,假如今天有一部台灣電影如此赤裸裸的討論獨裁政府下的暴力,是不是也會被某部分的人說成是「政治因素」等等,好比如《聽海湧》一般的輿論攻擊。我甚至可以料想得到有人會說「台灣為何還要再討論轉型正義?」並藉此大放厥詞。
轉型正義永遠來得太晚,來得太少,我們所能做到的最大極限只有亡羊補牢以及事後檢討爾爾。韓國的歷史探討是我所見過最徹底的幾個之一。針對光州事件延伸的作品就至少有五部,包括令人印象深刻的《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細膩的刻劃出1988年的光州現場狀況與苦痛。鮮少現今的韓國人會替全斗煥政府的所作所為感到認同,反觀台灣,仍有不少人認同蔣中正的統治,甚至有人主張「若不是蔣中正台灣現在會被中共統治」,這不足以成為蔣中正政權正當性的理由,蔣中正和毛澤東在在位期位施加於人民的苦難不相上下。又,康德的哲學思想指出,縱使結果是好的,若動機不正當,這整件事也會是不正當的。在Eunice 被拘留訊問十二天的期間,ㄊ已被反覆訊問至分不清日與夜,而負責看守ㄊ的那位警員,在要送Eunice 返家前,低聲向ㄊ說,我其實也不認同這整件事。
而經過四十年,巴西似乎尚未完全走出白恐的陰霾。四五十年前那些施暴濫權的人,有大多未被咎責。正如台灣,仍有許多未解之處、未盡之處。在《我依然在此》中,最令人震撼的一對莫過於Pompão的死。Pompão是Marcelo 在片頭帶回家的一隻狗,受到家中大家的喜愛,孰料就在Rubens 被毆打致死之後,Pompão又在柏油路上被路殺。Pompão的路殺如此的突然、如此的血淋淋,Eunice 充滿憐惜的看著Pompão支離的屍體,而肇事者卻逍遙法外,不見車尾煙,正好像被帶走的Rubens。然而不同的卻是,大家將Pompão的屍體用布包裹起來埋葬在當時仍在Leblon的家旁,而Ruben的屍體卻始終沒被找回。
“Sorriso!”片尾的最後一幕,民主化後的巴西,九十多歲的Eunice看著新式鏡頭,和家人們合照。這麼多年了,這樣真的已經夠了嗎?「被消失是國家做得出最殘忍的事。ㄊ可以走進你家,把人帶走,最後跟你說:『ㄊ不會回來了』。」在白色恐怖之下,多少家庭被鐫下了永遠無法癒合的傷疤?